【CIFF 2011】影展后记(作者:王小鲁)

%title插图%num

第8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CIFF)由沈晓平和我一起担当策展人。之前我为只为影展做过选片人,此番影展张献民和曹恺希望我们发挥更多的能动性。对于我来说,我很惭愧,我做的工作并不多。我只是根据自己在平时观看和研究过程中的直觉,来对于影展的部分结构进行了一点改变。我的提议和其他老师的提议得到了组委会的积极的回应,这让我感到CIFF的开放性。

 上文说的改变里,包括卫西缔所提议的设立独立电影十年贡献奖。这个奖是针对为独立电影努力工作的人设立的。我个人认为,独立电影人需要鼓励,独立电影的历史需要自我的书写。这个奖体现了一种积极营造的努力。另外一个改变,是针对独立纪录片当中的被拍摄者,设立了一个“年度真实人物(原型)”奖。在纪录片创作的历史里,我们习惯于强调纪录片作品和作者对于现实的介入,但是现在,“现实”和原型人物走出来,介入纪录片的传播的环节,且以电影节建制的形式固定和强化,似乎还是以前没有的。我们希望这个项目可以促进社会对话,使我们与更丰富的社会现实进行交集,也更希望它能深化纪录片的本体研究。

 还有新增添的一个单元,是专门放映拿到“龙标”(公映许可证)的独立青年艺术电影的。这个单元选择了七八部比较具有独立形态的“龙标”电影,在南京的卢米埃影城放映。此单元得到了广州“先锋光芒”项目主持人曾彦斌的支持,她将作为特邀策展人出现在南京。,卢米埃影城对这个项目也非常欢迎,显示了眼光和远见。我个人认为,这个单元作为CIFF的一个组成部分,将使独立电影与市民社会进行接合,使独立影展的空间向校园之外进行延伸。之前的放映主要停留在校园内部并面向学生和学者。现在的设计也许会带来一些新的格局变化。

 此外,今年CIFF的短片展映非常丰富,除了影展自身框架内的“短片展映单元”外,还和歌德学院合作,进行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精选影片的展映,和土豆网进行合作进行“土豆映像特别展映”。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是国际上最负盛名的短片电影节之一,土豆网是颇具文艺气质的新媒体网站,和它们的合作,是CIFF扩大开放性、加强平台性的具体举措,而对短片的重视,也是顺应新的传播环境下所形成的影像创作的新趋势。实际上,在影展初选阶段,短片整体所呈现的质量已经令我们惊讶,使我们对将来独立影像作品的多元和丰富抱有更多期待。今年的CIFF还邀请年轻的实验电影人炭叹策划了“实验短片邀请展”,延续了CIFF关注实验影像、和当代艺术领域密切互动的传统。

 在CIFF选片人、画册和网站主编卫西谛的倡议下,今年的CIFF还增加了一个在晚间的咖啡馆进行的导演和影评人的见面会。我们期待他们卓有成效的互动。

 CIFF一直注重经营学术论坛。此次除了一个官方论坛外,我们特别策划了一个纪录片论坛。这个论坛将在南京大学进行。我们对于以往论坛比较注重临场发挥和随机发言的形式做了些许改变,我们希望前来参与的学者做好充分的准备,提供一份完整的发言。邀请来的嘉宾也是富有理论能力和学术经验的学者,包括吕新雨、郭力昕、郭熙志等诸位教授,还有一些海外嘉宾包括纽约大学的司徒安(AngelaZito)教授等等。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理论研究目前处于一种断裂状态,或者说空白状态。我们期待在论坛上发出呼唤,使大家认识到独立纪录片的理论价值,同时,我们的论坛将展示这些学者的最新思考,希望是对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相对全面的梳理和讨论。还特别希望,这个论坛能动员和促进未来的纪录片理论研究。

 关于选片的分工,今年的纪录片主要由曹恺和沈晓平来完成,剧情片部分由张献民和卫西缔完成,我看了一部分剧情片和短片,提了一些建议,包括对于纪录片的建议。今年的剧情片的数量比去年略少,而佳片的数量比例则比去年少许多。我们不知道这个现象意味着什么,也许很久以后才能够更加准确地来分析这个数字和信息。不过今年的纪录片的数量和品质都与往年一样保持着繁荣状态。

 评委会今年的组成阵容跨界色彩特别浓厚,由栗宪庭、吴文光、孙甘露、章明和司徒安教授组成。栗宪庭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推动者,吴文光是中国独立纪录片的见证者和重要创作者,孙甘露是一个深受读者欢迎的先锋派作家,章明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还是一个创作了很多风格显著的影片的导演。司徒安既研究纪录片,还是一个宗教研究者。看到评委会这种身份背景各异的复杂局面,我们可以期待一场富有挑战的对话的展开。

 由于我身在北京,南京的很多具体事务有赖沈晓平先生的辛苦经营。比如他和助理策展人杨城一道去南京的商业院线寻求合作,及时的寻找到了合作需要的场地与设备。我另有一个感受,这个影展其实有很多人在做,这些人都是幕后的,他们不会出现在影展的演讲台上,因此他们的奉献更加感人。还有一些义工,他们来了又走了,几乎很少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前段时间我与一个海外独立导演聊天,她说义工是独立电影存活的必要条件之一。我深以为然。我觉得我们应该向他们表示感激和感谢。当然我希望这所有人都受到独立影展的深刻辐射,从而在社会上拓展一个隐形的文化共同体。

 转眼间,CIFF已是第八届,历时9年。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也许会觉得9年的时间很短,但若是一个孩子,他已经可以从无知进化到有大人般的智慧。我时常感叹,一个文化传统的建立并不困难,对于CIFF,9年时间已经足够让它具有了一种稳定性和运行下去的动力。它已经成为塑造社会文化的力量。参与得越深,我越是感觉到它所具有的塑造历史的能力,以及它与个人历史——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史的深切关系。在这个过程当中,个人的选择是惊心动魄的。当下特殊的经济环境决定了一种投机性的时代精神,在它的强势照耀下,我相信很长一段时间内主流文化都将以日趋劣质的姿态向死亡奔跑,这个时候,我们更要看到独立电影的重要价值。这个形势之下,我的选择加上你的选择,将使一个东西在汪洋大海中慢慢成形,我们将共同塑造和建设一个坚硬与稳固的存在。那存在是什么?那是一块可以供文化不适者进行精神移民的陆地。

                              (助理策展人杨城对此文亦有贡献)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