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直面历史的难得气节

3

自2002年开始,砸钱堆明星的古装大片长期在内地影院肆虐,在最近一年终于消停。《大明劫》叫人想起去年的《柳如是》,单从题材选择上,它们就跟清宫戏以及多数古装大片区分开来。它们严肃、正经,有真实人物,同时针砭历史。这类投资不大、反馈良好又足够深度的历史制作,它们本应是大流,如今却是屈指可数,足可见当下电影创作的空白,乃至于对历史的漠视和回避。

拍摄一部古装片,遇到外景拍摄、需要大量群众演员,成本低不下来。在中小成本电影里,《大明劫》算是投入不小(编者注:3000万),不过,它并没有那么多好看的大场面,也缺乏动作设计等本来可以有的看点。整体上,人物绷得太紧,主题显得过于严肃,风雨飘摇,令人放松不下。面对官、民、兵、匪的多方冲突,倘若缺乏明末历史的背景知识———尤其是对进了电影院就不愿动脑子的观众,这样的影片恐怕不好理解。

过去几年,无论导演王竞还是编剧谢晓东,他们的电影制作(如《我是植物人》、《万箭穿心》)往往和“良心”、“诚意”之类的评价挂钩,有着难得一见的电影人气节,几成特色。我尊重《大明劫》,它沉稳、平静且有厚度。电影抛出“救国还是救人”的问题,直面一个知识分子乃至一介凡夫的内心困境,暴露了传统的道义两难,围绕小个体与大时代的命运纠缠,充满感染力。祖宗之法不可行,下完猛药也不灵,沉疴痼疾,病体难治,说的是明朝事,又何尝不是当下。面对很多突如其来的暴力场面,电影带给我的触动是生与死的一念之间,直至所有人都知道的明朝覆灭结局。落日长河,兴与亡烟消云散,谁能得永存?

我会向你推荐这部电影,然而认真来讲,《大明劫》有太多匠气,离真正的好电影尚有距离。譬如电影感的欠缺,王竞总是缺乏想象力,难以把电影拍摄得更好看———充满才华、不乏棱角的那种好看。因为看完仔细回想,我跟朋友都有这样的发现:几乎想不起哪一场调度、哪一个技法或者是哪一场戏能让人印象深刻,疏于节奏,难以挑动情绪。看下来,就只记得戴立忍的放和冯远征的收,这不能不说是《大明劫》的遗憾了。

【原载于南方都市报】

木卫二

专栏作家,影评人。《南方都市报》、《城市画报》等媒体供稿。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华语青年影像论坛选片人。参与编著《华语电影》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