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牌屋》第二季:揭秘真相,还是娱乐至死?

house-of-cards-seaosn-2
温馨提示:本文涉及严重剧透。

《纸牌屋》第二季又火了。

延续第一季的话题效应,新一季放出第一天,观赏人数就是第一季的八倍,其中不少人在周末一口气看完该季13集。面对这种“全民观剧”态势,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忍不住专门发推特,“恳求”先睹为快的人不要剧透。

事实上,《纸牌屋》的“火爆”,已经超越了国界。至少在中国网民心中,它有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烧热了获得中国独家播映权的搜狐视频网站。翻看网友评论和相关媒体报道,会发现“真实面目”的出现率相当高:相当一部分观众,认为该剧揭示了美国政治“腐朽而黑暗”的真相。其实,不仅很多中国观众如此认为,《纸牌屋》在美国引起的诸多争议中,关于剧情是否反映现实,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条。

那么,《纸牌屋》真的是看清资本主义政治中心的窗口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借助第二季中几条故事主线,来看看它们与现实的关联。

在第一季中,主人公弗兰克·安德伍德是作为国会多数党的党鞭,所以剧情内容不管如何千变万化,多是围绕参、众两院和党派政治展开;到了第二季,主角成功当上副总统、并继续向更高目标进发,剧情的重心,顺理成章地转到以白宫为中心的行政体系,以及白宫与国会之间不可避免的交锋。

在第二季中,弗兰克曾直接对观众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副总统有两种类型:受气包与斗牛士。你以为我是哪一类?”以副总统的身份、设计逼总统下台,并取而代之,这就是整个第二季的剧本大纲;也可以说,正、副总统之间的关系,是本季最核心的剧情元素。

在现实中,根据美国宪法,副总统的确是总统职位的第一继任人选,当在任的总统于任内死亡、辞职或者遭到弹劾时,副总统会继任成为新的一任总统。从理论上说,不排除副总统有“暗算”总统的可能。但这种理论至少得基于两点假设:一,正、副总统之间不和,且上升到严重对立的程度;二,副总统想通过如此“暗战”的方式成为总统。

现实中要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并不是很容易。首先,作为竞选伙伴,正、副总统是利益共同体。“阴谋论”者可以假设他们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不能忘记的是,竞选阶段彼此的搭档,已经是经过无数轮谈判妥协的结果,以确保对方不会“背后使刀”。就算人心难测,当副总统的人善于伪装,或者像弗兰克这样虽然明摆着野心极大、但总统迫于形势不得不任命他为副手的情形,在现实中“副手逼宫”的代价依然太大,更不用提在法治相对完善条件下、设计害死现任总统那种不靠谱的极端手法了。

在美国历史上,共有九位副总统接任了总统职位,其中八位是因总统死于任内继任,只有福特是因为当时尼克松总统辞职而继任的。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九位曾经的副总统一手策划那些总统的死亡或者离任。

《纸牌屋》的编导自然是熟悉美国历史的,为什么还要将第二季主线如此设定?应当说,编导首先抓住了观众的猎奇心理:最没有可能发生的事,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恰恰也是最吸引人的。更何况,“挤走总统、取而代之”的决定,是符合第一季以来主角的性格设定:以弗兰克的野心、性情与能力,在他已经做到副总统的时候,要继续满足他的权力欲,只能是自己做总统。

在依然受制于前文所述两点假设的情况下,编导的功力体现在:不仅要让主角的动机与行为“合乎情”(契合角色性格与心理),更要让观众觉得“合理”,也即弗兰克的整个计划与一系列行动,得在逻辑上能“自圆其说”。也就是从这一步开始,《纸牌屋》的手法就与“真实”不相干了:一切只为捏造得顺利。因此,观众在看完第二季后,可能会感概:一是弗兰克的运气太好了,二是他的对手太弱了。当然,这种现实意义的“不真实性”,很难用来质疑剧情的“不合逻辑”,因为在现实与虚构之间,后者总是可以用“无法排除的可能”作为借口。毕竟,所有的故事框架和由头都是人为设定的,运气与对手强弱,一句“可能就是如此”能抵挡一切。

在“继任总统”这个总线索下,《纸牌屋》第二季依然有非常丰富的支线剧情。主演凯文·斯派西曾说该剧99%的情节都是真的。如果把他说的话,改成“都有真实(事件)作参考”,应该更为准确。即使如此,如果考察该剧是否反映了华盛顿决策圈的“真实面目”,单看事实本身是不够的,还得看它援引事实的根据、以及在剧中处理这些事实的手段,是否能在现实环境中发生。

应该说,无论从缘起,还是表现过程来看,剧中还是有些情节,及其最后解决方法,都与现实比较接近。比如,白宫与国会的预算之争,以及可能引发的联邦政府关门事件,现实中在奥巴马任期内已发生,最后也的确是通过两党妥协而解决的。现实与电视剧唯一的不同,可能在于妥协中各自用来交换的利益名目不同。对这种及类似支线情节,因为现实本身就很有戏剧性,编导根本不用编造太多内容,只需将虚拟人物套到现实事件中便成。

事实上,关于“参考”现实政治事件,《纸牌屋》系列的编剧标·维利蒙承认,剧中很多支线细节,并非一开始就规划好的,而是在剧本写作过程中,将最近发生的热门事件而编排进去的。因此,关心时政的观众,在看该剧时,会觉得更加亲切。

比如,由第一季延展过来的环保政治话题,虽说主要涉及弗兰克的太太克莱尔,而且只集中在“水污染”这个比较窄的环境问题,但其中影射与反映的环保政治现状,还是与现实有很强的关联度。不过,这种联系,得“透过现象看本质”。环保政治,和其他主题的政治活动一样,其核心依然是利益斗争、交换与妥协。现实中,水污染其实是七、八十年代的环保热点,后来通过立法已基本解决。然而,有心的观众,还是能通过《纸牌屋》中对这一主题的演绎,“触类旁通”地联想到当今的几个热点问题,如气候能源法案,Keystone输油线路建设等。显然,编导的这种手法,就是典型的“借古讽今”。

剧中相当一部分支线情节,只是用了现实中某些案例作为由头,此后讲述的,其实都是虚构的故事。比如克莱尔在第四集中难得真情流露的“揭秘”,对应的是现实中美军内部难以忽视的性侵害问题。不过,这种政治问题,在剧中只是作为角色其他活动的筹码,并非直接表现的对象。此外,剧中作为联邦调查局“鱼线”的黑客那条线,很难不令人联想到现实中的斯诺登事件,但它在剧中的作用,其实是推动以《华盛顿先驱报》为主题的那条线。这种手法,不妨称之为“顾左而言他”。

有些情节,虽说也有借鉴现实事件,基本不涉及政治,更多是为了增强电视剧本身的观赏性。这类情节,可以称之为“注水花边”。典型的如第二季第11集中令人惊诧的“三人行”,这种权势人物荒唐的性活动,让人想起肯尼迪、克林顿等白宫首脑的风流韵事。只不过,在《纸牌屋》这里要表现得更为夸张,纯粹是为制造噱头。

值得一提的是,与中国有关的外交题材,成了第二季主要剧情线索之一。而编导在经营这一线索时的手法与功力,足以管窥全剧。冯山德这位政治掮客,串起了剧中所有和中国有关的情节。而关于这个角色设定的真实性,和“正副总统关系”一样,是一种“不可排除的可能”。至于那些具体的事件,从有现实参照的桥梁工程投资与中日东海摩擦、到“表层属实、幕后难考”的汇率与稀土事件,再到基本上属于异想天开的“赌资贿选”,尽管虚实程度上有很大变化,这些情节都只是强化了一个意思:中国,的确是美国在目前阶段最主要的对手。与其说这种描绘反映了美国当前的政治现实,不如说它“迎合”了美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最新的盖洛普民意调查表明,中国已取代伊朗,成为美国的“头号敌人”。

其实,整部《纸牌屋》都是一种“迎合”。作为一部以纯粹描绘政治黑暗面为己任的娱乐作品,又是经由精确算计用户网民偏好的渠道商制作推出,都注定该剧是以“娱乐”和“博取话题”为最主要目标。借用老狐狸弗兰克的句式问一句:美剧有两种形态:娱乐与更娱乐,你以为《纸牌屋》是哪一类?

原摘于《中国新闻周刊》

(编辑:段进宇)

红袖添饭

非电影专业,非电影相关工作。蹲点米国帝都为接应英勇的人民解放军而作准备。看电影主要为怡情,顺便码字写些废话骗奶粉钱。《看电影》《环球银幕》《电影世界》《大众电影》《中国新闻周刊》、网易、时光网、搜狐、腾讯、凤凰等诸多媒体都被骗过,目前正以凌波微步逃避各方人马追杀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