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的路》:要纪实还是要娱乐?

%title插图%num
The Way Back (2010)

星级:★★★☆☆

偶然看了这部期待已久的【回来的路】(The Way Back,2010),除了堪比【赎罪】的经典结尾让我久久回味之外,还是很失望的。当澳洲大导彼得•威尔准备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很多人曾一度将这部电影视为奥斯卡的种子选手,但看过之后你就会明白,导演对小金人根本就没兴趣。

这个故事一点都不好莱坞,剧本没有传统的戏剧构建,全片略显拖沓冗长,没有起承转合。西尔莎•罗南饰演的从集体农场逃出来的孤女伊雷娜的出现和死亡作为影片的两个情节点,都没能影片拉入另一个层面,增添点人情味。在大部分时间里,除了雪山、森林、河滩、沙漠的美景,就是略显乏味的镜头。没有刺激的追捕、没有多少成员之间的勾心斗角,就连爱情戏份或者感情戏份都不见了踪影,只有艾德•哈里斯饰演的美国老头和孤女之间疑似有点父女之情。对于这段穿过了蒙古、走过了戈壁滩、经过了西藏并翻越了喜马拉雅山,最终走到了当时属于英联邦的印度的传奇之旅,导演更多的是在履行纪实片的职责。搞笑的是,这不禁让人猜想导演是不是在暗中和差点搞砸他拍片计划的BBC较真。

以笔者的眼光看待一部剧情片,笔者是不推崇过份纠结于纪实的,那毕竟是纪录片的职责或者像科普教材。但并代表说剧情片选择纪实就等于失败,比如王兵的【夹边沟】,这部改编自纪实文学的电影其实更多的像是历史真相普及,它被人追捧的原因更多的也是处于政治的特定因素。当然这在中国是一个另外。而【回来的路】作为一部剧情片却大肆的履行起纪实功能,不强调电影的娱乐性,任其略显单调的调度和没有高潮的剧情放慢时间,幸好影片里还有大量的沿途美景。导演威尔说:“这是一个讲述人类忍耐力和勇气的极好的故事,不仅有人物、有血肉,而且还有历史。人类为了生存下来究竟能承受多少痛苦、忍受多少折磨?谁也不知道,而这个故事恰好就给了我们这么一个样本。”很不幸的是我们没有看到人物,观众甚至很难分清楚谁是主角。唯一的女主角很晚出现,很早挂了。柯林•法瑞尔饰演的暴徒也很早的因为想留在祖国而来开了队伍,剩下的几位根本就没有存在感。

当碰上类似的问题,我们不必像新科威尼斯影帝文森特•加洛的【必要的杀戮】那样,逃亡过程中不断展示的人性之恶,展示那么多不道德,但必要的娱乐元素并不代表电影就会变得多俗气。在兼具娱乐性和艺术性的导演领域科恩兄弟绝对是个中翘楚,新近翻拍的【大地惊雷】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一个千里追凶的故事被拍的很娱乐,也很高雅文艺。而【回来的路】在这点上走了条苦逼的文艺之路,剔除掉娱乐元素,就连剪辑、配乐、摄影这些直观的东西当没有什么亮点。对于一个在好莱坞混迹的大导,想动用任何一个元素都可以让电影变得很可爱。比如【社交网络】的剪辑可以以对话见长的逼叨逼电影变得很机关枪一样刺激;【127小时】可以靠剪辑和蒙太奇玩出各种花样娱乐你;【国王的演讲】的摄影都没事来个故意的跳轴供广大影迷去解读;就连【城中大盗】这种摄影、导演调度乏味如美剧的电影,都可以因为一个超强娱乐性的剧本来大放异彩。

相信很多人已经被好莱坞的娱乐大片洗脑的,看到娱乐两个字首先就想到低俗,其实娱乐是电影最重要的元素。回到【回来的路】上,这部电影最给力的一点就是强大的文本支持,这个故事太给力了。影片就像这略显单调的乏味旅途,熬到了结尾才让观众欲罢不能。美国老人史密斯先生为了惩罚自己将儿子带到苏联,儿子却被苏俄枪杀,用苦旅折磨自己;逃兵贾努兹内心知道片头出卖自己的妻子将会对做伪证自责痛苦一辈子,一定要回家告诉妻子他的宽恕。这些点题的答案虽然来的有点晚,但终究还是来了。影片结尾来到印度的贾努兹一双大脚终于走在了自由的土地上,脚下出现了历史黑白资料片的画面:二战结束,苏联入侵东欧,柏林墙的树立和坍塌,波兰解放,一直走到电影里曾反复出现的贾努兹的家门。从花坛下取出钥匙,打开房门,年老的贾努兹和年老的妻子相拥痛哭。这个给力的结尾经典程度堪比当年的【赎罪】!看吧,只是导演自己不想娱乐你,不是没有这个能力!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