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IFF|大师映像】爱上电影,从爱上比利·怀尔德开始

%title插图%num
Billy Wilder

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美国好莱坞黄金时期最重要的导演之一,以戏谑、讽刺、黑色幽默与喜剧闻名。

怀尔德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小城(现属波兰),父亲在火车站旁开小餐馆谋生,后全家迁至维也纳。父亲想让他从事律师职业,但他却选择放弃上大学,成为一名记者。1926年,怀尔德采访了一名爵士音乐家,随后到柏林观看其演奏会并留在了德国。在柏林时,怀尔德并没有把自己全部精力放在记者事业上,游手好闲的他经常被解雇。当时他甚至曾疯狂地爱上了一名女舞者,并且跟踪她的行程。

在柏林时,怀尔德也开始发展着自己的编剧事业,跟今天的很多年轻人一样,他先成为了一名“枪手”编剧。但随着二战临近,身为犹太裔的怀尔德不得不逃亡巴黎,后又逃至美国。在美国,他迅速融入欧洲难民集体,并与电影大师刘别谦交好并与他合作了几部影片。

刘别谦对怀尔德有着至深的影响,以致怀尔德的工作室挂着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刘别谦会怎么拍?

一开始,怀尔德以编剧身份进入好莱坞。可在当时严苛的制片厂制度下,编剧甚至不被允许去拍摄现场观看自己的作品是如何被拍摄的。后来怀尔德忍受不了别的导演糟蹋其剧本,走上了导演之路。

今年是比利.怀尔德诞辰110周年,北影节也会策划放映一个他的经典回顾,这里结合他的几部经典作品,和大家简单谈谈。

%title插图%num
《双重赔偿》(Double Indemnity,1944)剧照

1、《双重赔偿》(Double Indemnity,1944)——致命的浪漫黑色电影

《双重赔偿》使怀尔德一炮而红,伍迪·艾伦评价此片为“有史以来最好的电影”。此片是黑色电影的经典力作。在筹备阶段,曾经的御用编剧伙伴查尔斯·布拉凯特因为“此书太冷酷”而拒绝改编,怀尔德只能转身邀请了另一位大牛钱德勒。但后来钱德勒变得像希特勒般霸道,让两人摩擦出一些矛盾。(怀尔德曾抱怨说钱德勒根本不知道如何写剧本,他只是在写镜头运动,可这是导演的工作。)

钱德勒认为,故事的吸引力不在于一件错综复杂罪行的最终解决,而在于悬疑本身以及行进的过程。“最优秀的悬疑小说就是如果最后一章撕掉了,你依然会去读的那种。”

所以《双重赔偿》开头就是一场倒叙戏,男主角濒临死亡的状态告诉我们阴谋的存在。虽然是倒叙,但是半遮半掩、让观众摸不着头脑的独白反而更能引起好奇心。所以某种程度上,我们正在看着男女主角一步步陷入桎梏。这部影片就像大热天陷入泥沼、亦或像一只小船在沙滩上搁浅般令人绝望。

本片也贡献了影史上最著名的谋杀镜头之一:当谋杀发生时,镜头并没有直接拍摄谋杀过程,而是给了芭芭拉·史坦维克 (Babara Stanwyck) 所饰演的女主角一个正面特写。她看上去有如蛇蝎般美丽,却又充满自信,因为她知道一切胜券在握。(这个角色也是为芭芭拉量身定制的)本片有如人格分裂般的打光、拍摄风格也值得玩味。现实主义风格的怀尔德使用有些表现主义风格的灯光原因很简单:为了使故事更加真实,一切都为了支撑故事本身而存在。

然而如此经典的影片,也逃不过好莱坞黑色侦探类型片的定式:在黑色侦探类型片中,与金钱、性紧密相关的犯罪。蛇蝎美人也是居家常用必备品。视觉上是阴暗、紧张的,仿佛在印证男女主角道德上的堕落。

%title插图%num
《日落大道》剧照
2、《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1950)——揭露好莱坞阴暗面的自省作品

《日落大道》是怀尔德事业上的另一高峰,这部在好莱坞拍摄并描写好莱坞阴暗面的电影获得了诸多殊荣。由于当时的审查制度,这样的题材无疑是一场冒险。在内部试映会上,米高梅的路易斯·B·梅耶大骂怀尔德,说他咬了衣食父母的手,应该滚回德国去。怀尔德回击道:“你怎么不去死呢?”。周围的影业大佬们无比震惊,而怀尔德敢这么说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拍了部好片。

明星们往往在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光芒下生活着,若有一天坠落了,他们是否能够调整心态?还是仍沉浸在幻境中?本片的女主角诺玛选择了后者。一位事业迷茫的年轻编剧误打误撞闯进这位默声时代的巨星、有声时代的路人的豪宅,被她选中为自己写剧本、当小白脸。逐渐的,编剧开始受不了她的疯狂,想要逃离,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件……

《日落大道》的女主角启用了葛洛丽亚·斯旺森。她本就是位默片明星,当时已经过气,被业界抛弃,但怀尔德却坚持用她。也许斯旺森从未在最红的时代试过镜,但当怀尔德邀请她来参加试镜时,她立刻答应了。某种程度上,正因为她的处境与戏中女主角相似,怀尔德才启用了她。无声时代为了“表演”出台词,演员演技往往显得夸张。而怀尔德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营造出陷入癫狂、不自然的风格。而男主角“作家”一角,原本是为好莱坞男星蒙哥马利·克利夫特所写,但就在开拍前不久,蒙哥马利以“与老女人谈恋爱的故事会对自身人气不利”为由辞演。怀尔德不得不再去寻找愿意出演该角色的男演员,直到找到威廉·霍尔登。

颇具喜剧感、史无前例的影片开头后来被无数电影导演借鉴:一个浮在泳池的尸体正在讲话(旁白),一开始我们就知道了结局——男主角死了。这场浮尸戏首先尝试水下摄影,但水会把画面变得畸形。后来摄影师在泳池地下放了一面大镜子,通过它拍摄折射出的画面,这个小技巧的确奏效了。

处于黄金时期的好莱坞,宛如一个庞大机器、每年向全世界人民提供着娱乐。然而,这兴盛繁荣的局面下也藏匿着深深危机。这台机器吸允着演员们的血,把他们捧红、让他们沉浸在声色犬马中,又在他们变得黯淡时抛弃他们。人们都以为演员们戏里戏外都过着光鲜亮丽的生活,制片人们却有意遮掩阴暗的一面。

比如梦露,怀尔德认为她有精神障碍,他很想跟她聊聊,却无法接近,因为她被身边的心理医生、精神分析专家、催眠师包围了。好莱坞女星朱迪·加兰成名后也被米高梅医生所给的小药片害惨了。他们不在乎她们是否是个完整的“人”,而是那些减重药、安眠药能否达到他们要的效果。

戏中编剧的情况也照应了好莱坞的现实。

1913年,亨利·福特发明了成批生产汽车的“标准化”体系。这股风潮蔓延至美国各个领域,包括电影业。制片厂制度逐步确立,制片人将每道工序紧紧把握。如何尽可能地精确定位观众需求、高效且系统地完成一部电影是各个大制片厂所追求的,同时影片类型、主题逐渐僵化。导演不能肆意挥洒自己的创作才华,他们更像是工匠,完成编剧写好的剧情与分镜师画好的分镜。当时的好莱坞,很少有写原创剧本的独立编剧。剧本大多是由小说、戏剧改编,或者是由制片厂签约的合作编剧根据制片方定制的题材编写剧本。所以无论是导演还是编剧,都像个木偶般被制片厂牵扯着。

也许《日落大道》成为影史经典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的自省意义与庄周梦蝶般的真实性。人的天性里有遇到问题或失败率先指责他人、而不是内自归因。人尚且如此,更何况系统和体制?

%title插图%num
《热情似火》剧照

3、《热情似火》(Some Like It Hot,1959)——精彩绝伦的性别转换爱情黑帮喜剧

《热情似火》是美国影史最伟大的喜剧作品之一,它由1929年的芝加哥“情人节大屠杀事件”启发而来,讲述了两个男子乐手莫名卷进黑帮枪杀案,为了逃避追杀而男扮女装躲进女子乐队的故事。

意大利黑帮、禁酒令、性转换,怀尔德总是能将各种元素杂糅得不留痕迹并创造出伟大的喜剧作品。两位男主角刚穿上女装时,都坚信自己是男儿身,只是由于逃难才姑且变装。可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杰克·莱蒙饰演的角色变得有些恍惚,对自己的性别认知变成了女人,甚至幻想着嫁给百万富翁。性转换所造成的错位带来了一系列喜剧效果,尤其当本片的两位主角性别转换多次时,一次又一次的性别转换将幽默爆笑层层推进。

怀尔德总是给观众惊喜并且引领着观众,伏笔、反转、交叉剪辑带来的反差对比,一个个埋伏的情节点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引爆,观众有如坐上了过山车般体会着起起伏伏的情感。妙趣横生的经典对话与台词也使观众深深地被吸引着。

选角时,制片方认为怀尔德心仪的男演员杰克·莱蒙名气不够大,转而推荐了弗兰克·辛纳屈。但是双方约见时,弗兰克却放了怀尔德鸽子。后来梦露看了剧本决定参演。制片方觉得梦露的名气足够了,于是同意怀尔德签下杰克·莱蒙。

女主角梦露在本片中拥有三个的独舞独歌片段,尽情释放着个人魅力。她在本片的形象正如好莱坞想给她打上的标签一样:令所有男人痴狂的贪财金发性感肉弹。同时又像她真实生活中的性格,天真无邪、纯真、贪图享乐、有着些许笨拙、看上去精神恍惚、对男人充满的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却又被男人伤害过。而在片末时,我们为皆大欢喜的结局感到舒心时,又不得忧虑:梦露与男主角以后的日子真的会有未来吗?这是一个标准的怀尔德风格结局:满足大众的娱乐观感时又蕴含着焦虑与讽刺。

然而,尽管本片给梦露带来了极大成功,但仍有阴暗的一面。例如梦露酗酒、不守时、常不在状态。两位男主角杰克·莱蒙与托尼·柯蒂斯几乎不迟到,表现专业,却经常要在片场等候梦露。怀尔德说梦露从来没有在上午露过面,甚至有时候要推迟好几天才能进行拍摄。一句简单台词“波旁酒在哪儿?”梦露花了50条拍摄才通过。

在《七年之痒》后,怀尔德不太愿意再与梦露合作,但听到梦露读过《热情似火》的剧本并同意出演时,怀尔德又很高兴。然而就算梦露有种种缺点,怀尔德也愿意忍受这些不快。因为梦露总会给人惊喜,她是令人永远琢磨不透的谜团。

%title插图%num
《桃色公寓》剧照
4、《桃色公寓》(The Apartment,1960)——办公室的那些肮脏事儿

如何在一所拥有31,259名员工的公司崭露头角?把自己的公寓借给上司们当秘密幽会的场所或许是个选择,尽管有时常被迫在外晃荡不得归家的可能。虽然在电影尺度越来越大的今天,这样的题材不算什么。但是在那个年代,丑闻、办公室的黑暗、出轨被视为相当危险的题材。

《桃色公寓》,怀尔德再一次地剑走偏锋。

杰克·莱蒙在《桃色公寓》中饰演的小人物在各路上司的压榨下显得有些可怜、软弱,但他却在被欺压的过程中收获了真爱。秘诀只有一个:真诚。怀尔德在处理爱情题材时,会特别注意不会让影片显得甜腻、煽情。所以即使在影片结尾男主角正喋喋不休地告白时,女主角所回应的也不过是:“闭嘴,发牌”。疯狂接吻式的大团圆结局,对怀尔德而言意味着俗气。

美国50年代,杜鲁门执政时期,“沉默的一代”成为了一代美国大学生的代言词。也许是因为麦卡锡主义,也许是因为对核武器的恐惧或者从父母口中听到的大萧条时期的可怕,这一代大学生毫无个性。他们等待大公司的招聘,耐心等待着一切,没什么人愿意投身创业,女生们最在乎的是自己未来在郊区的家庭。这代人在乎的是自身的安全。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第一次开始怀疑并且厌恶个人主义。

这就是《桃色公寓》的时代背景,男主角也是“沉默的一代”中的一员。他没有太鲜明的个性或者爱好,想讨好所有人又十分懦弱。作为一个怯手怯脚的小职员,杰克·莱蒙像个皮球般被上司们踢来踢去,而他没胆量抵抗。直到影片最后,他才把积压已久的不满爆发出来。

片中男主角的口头禅是把大量单词加上”-wise”后缀。意思是“关于…”、“在…方面”。当时消费主义在美国兴起,广告业大肆侵入人们的生活,广告语也影响着美国人的说话方式。”-wise”后缀自1954年兴起,被滥用成一个万能词。在本片中使用频率之高,使之已成为男主角的特征之一。同时,本片有讽刺广告业的内容。有一场戏,男主角回到家打开电视,电视上正放一部电影,但是有广告。他换了好几个台,最终换回播放电影的频道时,又换了一个广告。他一怒之下关了电视。

二战后好莱坞已处于自身黄金时期的后半期,稍显颓势。由于电视的兴起、居民向郊区移居、外国影片的冲击、反托拉斯法的实施等多方面的冲击,自1950年起好莱坞不断地流失观众。年产影片从曾经的400部左右暴跌至1960年仅有的150部,不少电影院关门大吉或者发生火灾、成为流浪汉的聚集地。电视对电影业的冲击是不可想象的,当时美国人每天花4~5小时看电视,却越来越少人愿意去电影院。电影人怀尔德安排了这样的情节,不无讽刺之意。

本片对办公室的拍摄镜头有着卡夫卡般的怪诞,尽显小职员在大公司的压抑。在制片厂摄影棚达到这般疯狂的景深与透视,其实是艺术指导靠着模型与剪纸完成的。艺术指导也凭此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奖最佳艺术指导布景奖。

%title插图%num
比尔和他的编剧拍档I·A·L·戴蒙德

尾声:比利·怀德为什么值得我们怀念?

虽然好莱坞的这一体系从未忽略过观众的需求,但某种程度上它也依赖风格化、拥有创新精神的导演。编剧出身的怀尔德显得幸运多了。他懂得如何去编一个优秀的故事,不会像其他导演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去创作。

而且他有最合拍的编剧搭档——I·A·L·戴蒙德。两人经常待在房间里构思剧情与台词。作为一名出色的导演和编剧,怀尔德坦言做编剧是很痛苦的,因为一切都从零开始。而当导演虽然也有难处,要在钱、制片人、演员之间周旋,但是有创作、安排镜头的乐趣,而这种创作更像是组合搭配,而不是绞尽脑汁地想情节。所以他时常矛盾,“当我做编剧的时候我想当导演,在我当导演的时间我想当编剧。”

而怀尔德可以一再在主流框架下触碰边缘题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与华尔特·米里施(Walter Mirisch)的频繁合作。米里施是美国著名的制片人,后来与两个伙伴共同开办了米里施制片公司。在那个制片人霸权年代,虽然米里施名为怀尔德电影的制片人,但实际权力都由怀尔德一人掌控,他对自己的电影有很大的话语权。

怀尔德是经典叙事方式的集大成者。对他而言,电影在于重现现实,但又要是平时人们在现实中体会不到的经验。怀尔德曾说过,“《等待戈多》那样的剧本不吸引我,吸引我的是那种能够提高普通大众的品味的东西。”如何安排情节令观众信服、如何将反转、对比、伏笔埋藏得行云流水不着痕迹、如何显得有智慧、条理化,这是他所在意的,而不是肆意幻想。他不屑于充斥在当下电影的大量动作戏、特效、宽银幕,无比怀念老制片厂制度。

也许直到今天,我们怀念比利·怀尔德,不仅是因为影片中精彩绝伦的情节、对话、伏笔、反转、旁白与小道具的巧妙运用;或者他在好莱坞名利场的中央却不断触犯主流娱乐的边缘题材;而更是因为他善于发现人性中阴暗的一面、以颇为幽默的方式揭露,又不乏浪漫。在沉闷、刻板、保守的50年代,怀尔德剑指偏锋般的作品无疑是一缕清风。

木青

迷影90后,笔耕不辍的摩羯座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