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linale 2010】(戏说)2010年柏林电影节最佳排行榜

金熊明了前夜,应邀帮一个网编熬夜搞了个今年“柏林电影节的最……”表,不过后来一看没有被采用,也就发这里当作笑料了。其中对于电影介绍不一定符合真实情况,权当参考!

最佳开幕式电影:《团圆》(中国)
导演:王全安
主演:凌锋、卢燕、莫小棋
推荐要点:影片名字完全契合此次影展的节日气氛
推荐受众:两地分居的、多年失散的、老死不相往来的
推荐理由:
这是历年柏林电影节开幕式电影中最佳的选择。不仅是因为柏林电影节60周年寿辰,更主要的是配合纪念了柏林东西方团圆20周年。在这寒冷的柏林冬天,让东方式《团圆》的热闹气氛感染下冷清萧条的柏林街道,最好是张大灯,结绚彩,整个装扮成一个庙街,那更是呼应。

还有就是电影中主人公几十年妻女分离,一朝相逢百感交集,抚慰思念之情却产生矛盾之心,毕竟是时隔久远。而电影的社会背景完全呼应了电影节的政治倾向,或许在选择这部电影的时候组委会潜意识里还有向东方遥祝早日“团圆”之心。

最具有环保精神的电影:《蜜糖》(土耳其)
导演:Semih Kaplanoglu
主演:波拉斯•阿尔塔斯(Boras Altas)、艾达尔•贝斯科茨欧古鲁(Erdal Besikcioglu)
推荐要点:关于家人之爱和神秘自然的美妙遐思
推荐受众:环保分子、热爱大自然的所有人
推荐理由:
作为土耳其导演Semih Kaplanoglu描写诗人成长的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电影更多地在让大自然的力量代替了父爱贯穿在在幼小的约瑟福成长过程中。导演设置了父子两人在森林里学习自然知识的一些细微的细节来体现两人之间的深厚感情。特别是父亲失踪后约瑟福面对着森林似乎充满了自信的神情,让观众对他的后续人生之路有了明确的了解。

除了年仅7岁的小演员波拉斯•阿尔塔斯(Boras Altas)在电影中缓慢而有节奏又成熟老道的表演和摄影师波利斯•欧泽比斯尔(Baris Ozbicer)拍摄的无与伦比的自然画面,以及用森林里飞禽走兽的声响来作为背景音乐,这些都让这部电影在激发思考家庭亲情之外还能让人产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最具艺术风范的电影:《走出礼品店》(英国)
导演:班克斯
推荐要点:街头艺术该如何登上殿堂之门
推荐受众:一切搞艺术的或者喜欢艺术的真假艺术家们
推荐理由:
一部典型的纪录片,但是却用娱乐性的口吻讲述了最近几年街头艺术蓬勃发展的有趣故事。电影从蒙着面的班克斯的介绍开始,将故事焦点对准了试图了解街头艺术真相的激情澎湃的法国人Thierry Guetta。从他开始采访了解到亲身投入成为其中积极的一员的转变过程,表现了街头艺术旺盛不息的草根生命力。

同时电影不管在嘲讽还是尊敬方面都表现了街头艺术也借用了安迪•沃霍尔的艺术手段,用一种再创造的力量复制那些原本没有任何意义的图标。电影作为街头艺术本身,即充满一种无政府主义的幽默,又用一种全新的迷人的方式来提出一个古老的问题,那就是艺术的角色、功能和意义。

最值得探讨的电影:《嚎叫》(美国)
导演:Rob Epstein, Jeffrey Friedman
演员:詹姆斯•佛朗哥(James Franco)、
推荐要点:言论自由的局限到底在哪里
推荐受众:诗人、作家、记者、电影人、博客等一切和文字相关的人
推荐理由:
电影名字来源于1955年诗人艾伦•金斯堡的同名长诗。带着这首狂放而又愤怒的诗歌,艾伦•金斯堡成了代表了美国诗歌新生力量“垮掉的一代”的标志性人物。电影用一种非常优雅和风趣幽默的方式描写了法庭上保守的法官和金斯堡的辩护律师之间的辩论。这两个人都是代表着“美国自由精神”,却以各自不同的立场来说明金斯堡到底有多大自由可以使用他的语言,以及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的文学作品。电影还用一种巧妙的方法对艺术和道德的两个概念进行了阐释。

《嚎叫》是部与众不同的传记电影,电影通过多种手法来串联起不同的内容比如有人物的访谈访问、朗诵诗歌时使用的黑白色彩的仿旧场面,以及通过电脑动画阐释诗歌主题的理解,最后又是通过法庭对诗歌出版发行的这次审判过程作为主线贯穿整部电影。这部电影既是对诗人生活的描写,也是一次对诗歌《嚎叫》的探索和解释。而男主角的扮演者詹姆斯•佛朗哥(James Franco)用一种难以置信的方式完整和真实再现了这个艺术家,他杰出而真诚,同时却被自己的性取向和难以把握的爱情困扰着。

最具哲理性的电影:《我是如何结束这个夏天的》(俄罗斯)
导演:阿列克谢•普斯科帕里斯基(Aleksei Popogrebsky)
主演:Grigoriy Dobrygin, Sergei Puskepalis
推荐要点:一部有着优美俄罗斯风景的存在主义电影
推荐受众: 爱思考的人,和沉默寡言的人
推荐理由:
Alexei Popogrebsky很显然创作了一部存在主义的杰作,在氛围营造和视觉美学上沿袭了Tarkovsky俄罗斯电影传统,特别是对失去了时空概念的孤独的表述。故事讲述了在俄罗斯北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两个男人在一个小气象站工作。当年轻人得到信息说老同事的家人遭受一次严重的事故时,不知是出于不敢还是不愿,他没有将此事告诉同事。两个孤独的人,一个简单的故事,不过电影没有就将要发生的事情给与任何夸大其词的解释,就像这部电影本身,它需要观众全心投入和专心致志。

另外剧情充分的支撑起了这个看似无聊的故事,从开始的简单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变得复杂和紧张起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摄影师Pavel Kostomarov完美得色彩感和取景不仅仅在视觉上提供了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感,而且还积极得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最适合全家一起看的电影:《一家人》(丹麦)
导演:佩妮莱•费舍尔•克里斯藤森 (Pernille Fischer Christensen)
演员:加斯帕•克里斯滕森 (Jesper Christensen)、安妮•路易丝•哈斯幸(Anne Louise Hassing)
推荐要点:适用于所有家庭矛盾的纠结和解决
推荐受众:准备离家自立的年轻人,和准备阻止他们的长辈们
推荐理由:
丹麦年轻的女导演佩妮莱•费舍尔•克里斯藤森在两年前曾经凭借着《肥皂》赢得过柏林的银熊奖,这次她带来的家庭悲喜剧《一家人》有着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社会主题,但是却乏善可陈,难有新意。电影中病危的严厉的父亲试图让自己的女儿继承家传的面包店,与此同时女儿需要考虑自己的前途和爱情,于是矛盾产生了。

电影为观众提供了很多的参考点和自我身份定位的机会,因此可能会用一种强有效的方式在更多更广的层面来撞击观众。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部关于爱、死亡、悲伤和嫉妒的故事,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来自复杂的家庭关系。

最让人爱恨交加的电影:Candy Darling(美国)
导演:詹姆斯•瑞辛(James Rasin)
推荐要点:再现浮华年代风流人物的悲惨一生
推荐受众:在性别和性取向上摇摆不定的人,以及向往娱乐圈的人
推荐理由:
英国人詹姆斯•瑞辛(James Rasin凯迪•达林日记、信件、照片、电影片段以及亲人和朋友们的访谈,再现了美国纽约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安迪•沃霍尔艺术圈子里这个最具斑斓色彩的艺术家的肖像。原型人物凯迪•达林至今依旧活在Lou Reed的歌曲“Walk On The Wild Side”、Velvet Underground的“Candy Says”,还有安迪•沃霍尔的电影比如“Flesh”中。

电影展现了流光溢彩的波希米亚大都市中一个孤独和贫困的灵魂。“凯迪是个骗子”,这是电影给人的一个印象。电影也毫不掩饰这个艳装皇后不时出去卖淫赚钱。神话的彻底破灭,以及在后来一段最受人觊觎的时间里暴露出来的自私、冷酷和对爱的缺乏逐渐撕开了所有的一切。电影还提供了很多对凯迪•达林同时代人的采访,以此再现了纽约当时富有才华的艺术家、音乐人,以及自由主义者聚集的社会背景。

最佳手足情深电影:《潜水艇》(丹麦)
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
演员:雅各布•克德格恩、Patricia Schumann、 Helene Reingaard Neumann
推荐要点:社会底层群体的挣扎和共存
推荐受众:江湖人士、自强不息者、上有哥哥或者下有弟弟者
推荐理由:
这是一部具有强烈社会使命感的电影,导演将镜头聚焦于西方富裕的社会表面下底层弱势群体不堪的生活状态和艰难的求生环境。这是丹麦导演温特伯格多年沉寂后又一次在柏林引起热烈关注。电影中兄弟俩的童年阴影和之后的挣扎痛苦在优美的画面和完美的背景音乐的配合下让人感动。

在柏林电影节的首映式后,这是今年为数不多的一部能让电影记者们流泪的电影。在结束的字幕缓缓得升起在屏幕上时,影院里除了掌声,还有很多人擦拭着泪水,并且坐在座位上久久沉寂。电影带有的沉重感让很多观众需要细细咀嚼才能下咽。

最令人心情舒畅的电影:《发明之父》Father of Invention(美国)
导演:特伦特•库珀
主演:海瑟•格拉汉姆 卡米拉•贝勒 凯文•史派西
推荐要点:一部令人惊喜的喜剧片
推荐受众:心情不好的人、心情一般的人、心情好的人
推荐理由:
你在最近几年里很难找到这么有趣的喜剧片了,何况这部电影还有凯文•史派西、海瑟•格拉汉姆和卡米拉•贝勒的参与,所以你不要担心这是什么类型电影,也不需要考虑他们的形象设计。在任何一个场景里,尽管依旧是些好莱坞喜剧电影的陈腔滥调,但是这几个演员的表演还是会让你忍俊不禁。

和另外一部竞赛单元电影、挪威的《一个大好人》中的乌瑞克一样凯文•史派西扮演的父亲也尝试着在出狱后重新赢得女儿的“青睐”。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面对不同的挑战,当然我们很显然可以看到他笑到最后。在电影节繁忙紧张的日子里,这部电影让人至少舒畅了两三天。每每想到里面的笑料,总会让自己轻松一下。

最具雷锋精神奖:Please give(美国)
导演:Nicole Holofcener
主演:Catherine Keener、Amanda Peet、Rebecca Hall
推荐要点:在追求财富的时候不免考虑下道德问题,这适合中国的现状,不是吗?
推荐受众:最好是那些不法商贩,当然对所有的生意人都有效,特别是做食品的。
推荐理由:
顾名思义,电影讲的就是要为他人提供帮助。这是一部比较典型的feelgood电影,不过里面也参杂了浪漫剧和喜剧的一些元素。在你不断积累财富的时候某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良心不安了,于是你需要做出一些奉献,给予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针对性,特别是对国内目前不时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

不过电影其实并不仅仅只是“给予”的问题,因为在明白这个“良心”所在的过程中,女主人公凯特(Catherine Keener)走过一个过程。电影在笑声和泪水之中包含了严肃的社会问题:人与人之间不太友好,互相讽刺挖苦,互不关心,然后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意识到自己生命中最为重要的是什么。另外电影作为一部女性电影,也反映了纽约市三个不同时代女性的生活态度。

最具运动精神奖:《强盗》(Der Räuber,德国)
导演:本杰明•海森伯格(Benjamin Heisenberg)
主演:Walter Huber、 Andreas Lust 、Franziska Weiss
推荐要点:多锻炼身体,就是抢银行也别抢汽车
推荐受众:所有警务人员以及……犯罪分子和想要犯罪的人
推荐理由:
犯罪需要动机吗?不需要,因为有可能是荷尔蒙分泌过多导致的“自觉性犯罪”,不是还有“临时性犯罪”吗?真实生活中的乔纳•瑞特伯格尔是80年代维也纳附近非常猖獗的银行劫匪,他甚至会在同一天里抢劫2到3家银行,而每次抢劫之后他总是依靠自己强健的飞毛腿摆脱警察的追捕。另外他还不时参加马拉松比赛,并以打破纪录为乐。

德国年轻导演导演本杰明•黑森伯格(Benjamin Heisenberg)今年带给柏林的《盗贼》就是根据这个真实事迹改编的。这是一部美丽的叙述性电影,镜头前瑞特伯格尔无法安静下来的奔跑充满了一种诗意的运动美感,而在表现人物内心挣扎时聚焦的人物特写将瑞特伯格尔无法自制的痛苦溢于言表。电影最后的高潮部分是在警察的围捕中他在试图抢一辆汽车时被杀身亡。这个镜头容易让人联想起戈达尔电影《精疲力尽》中最后结局时米歇尔的死。

最令人痛心的电影:《猎人》(The Hunter, 伊朗)
导演:拉菲•皮帝斯 ( Rafi Pitts)
主演:拉菲•皮帝斯 ( Rafi Pitts)、Mitra Hajjar
推荐要点:伊朗极简主义又一次充当了政治批判的角色
推荐受众:18岁以上观众,免得青少年朋友对做人失去信心
推荐理由:
英国籍的伊朗拉菲•皮帝斯在2006年凭借It’s Winter入围了柏林电影节的主要竞赛单元,今年他的 The Hunter再一次入围。在《猎人》中人们依旧能够看到很多熟悉的伊朗极简主义风格的长镜头,场面调度画面设置都非常成功,摄影机前的画面非常优美。男主人公(由导演自己扮演)阿里在得知自己的妻女被害后逐渐失去了理智,开始与警察交火,最后被抓。电影描写了一个时代悲剧:一个个体如何被逼着和国家机器进行对抗,而无法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作为演员皮帝斯具有一种惊人的掌控能力,能够一次性表现出“一切皆无”的境界。而作为导演皮帝斯又具有一双慧眼,能让镜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电影里的每个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得当,简单利落得凸现了需要表达的重点,并且充满了双关和隐喻,特别是间接得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政治批评倾向。

最佳洗心革面的电影:《一个好人》(En ganske snill mann,挪威)
导演:汉斯•彼得•莫兰德(Hans Petter Moland)
主演:斯特兰•斯卡斯加德(Stellan Skarsgård)、Aksel Hennie(阿卡塞尔•亨涅)、Bjørn Sundquist(比约恩•桑德奎斯特)
推荐要点:斯堪的纳维亚的冷笑话加上科恩兄弟式的黑色幽默
推荐受众:建议在各监狱免费播放
推荐理由:
顾名思义,乌瑞克是一个好人,但是作为12年前一怒之下杀了妻子情人的杀人犯如何进行自我辩解?这是个犹如卡夫卡式的悖论。如今他出狱了,他带着继续生存的考验、赎罪和有可能得的宽恕慢慢得开始进行自我抗争,为了回到属于正常人生活的一部分,比如自由、工作和爱情。但是他的过去一直纠缠着他,让他陷入两难境地。

电影中随处可见的古怪的幽默以及似乎有些诡异的人物性格,都让电影既有着科恩兄弟电影的影子,又带有纯粹的斯卡的纳维亚特地区独特的敏感。还有电影提供了几个电影史中最为可怕的性爱场面,而这是乌瑞克得以食宿的代价。多产的丹麦编剧金•弗培兹•阿科松(Kim Fupz Aakeson)和挪威导演汉斯•彼得•莫兰德(Hans Petter Moland)合作的这部挪威电影充满了一种具有令人和解力量的幽默。在柏林文化宫的首映式上不时响起观影记者们的尖叫声和大笑声。

最令人同情的电影:《影子写手》(The Ghost Writer,英国)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皮尔斯•布鲁斯南、金•凯特罗尔
推荐要点:很简单,因为这是一部波兰斯基的电影
推荐受众:爱电影的人和反对美国的人
推荐理由:
事实上这部电影本身已经不太重要了,尽管媒体知道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不能出席今年的柏林电影节时,所有的焦点聚集在电影身上。记者们更想知道的是电影背后发生的故事。于是2月12日下午当《影子写手》首映后的媒体见面会即将开始时,一大帮平时举止文雅的电影记者为了争着入席而争得头破血流。于是记者招待会上尽管几个主创人员以及主要演员全部出席了,但是没有人对这件事情表示强烈的看法。

所有人都在表示支持,但是是无声的。罗曼•波兰斯基依旧被软禁在瑞士的家中。这本身就是一部电影,更何况波兰斯基今年的政治惊悚片隐射的是英国的前首相。这是根据作家罗伯特•哈里斯的小说改编的,作家和导演一起修改了剧本。在电影中波兰斯基一方面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紧张激烈的政治惊悚的故事,在黑暗层面的挖掘犹如他的杰作《唐人街》,另一方面电影又是对布莱尔统治时期一次诙谐的讽刺。而且针对现实的说服力和尖锐批评的平衡一直延续到电影终场。

最惨不忍睹的电影:《心中的杀手》(The Killer Inside Me,英国)
导演:迈克尔•温特伯顿 (Michael Winterbottom)
主演:卡西•阿弗莱克、杰西卡•阿尔芭、凯特•哈德森
推荐要点:你可以从中了解暴力的真相,而不是娱乐
推荐受众:18岁以上和65岁以下观众
推荐理由:
如果说去年戛纳最惨不忍睹的是拉斯•冯•特里尔的《反基督者》的话,那么今年柏林的很显然是温特伯顿的《心中的杀手》。温特伯顿是柏林的老客,2003年的一尊金雄和2006年的一尊银熊都说明他爱好的题材颇受柏林电影节的欢迎,何况他还制作过引起轰动效果的小成本电影《情欲九歌》。《心中的杀手》是根据著名的犯罪小说家吉姆•汤普森的同名小说改编,描写了一个受人尊敬的年轻人其实暗地里以杀人取乐的故事。

由于电影中过多的暴力和SM场面,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曾经发生过的遭观众起哄和提前退场的场面在柏林重现。导演温特伯顿在记者会上为自己申辩,表明自己的意图在于卸下传统暴力电影中暴力的娱乐性质,而还暴力一个真相(这听起来有点像是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的说法)。但是温特伯顿在忠实了原著暴力和性的元素的同时,却没有将小说中的“反英雄”式的人物角色塑造完整。不过它依旧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只要你能忍受住《反基督者》之类的。

最能表现爱情的电影:《孩子们都很好》(The Kids Are All Right,美国)
导演:Lisa Cholodenko
主演:朱丽安•摩尔、安妮特•本宁、Mark Ruffalo
推荐理由:爱情没有性别之分
推荐受众: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们
推荐理由:
两个女人结婚了,同时还一起抚养两个小孩,可是对于孩子们来说,“父亲”这个名词永远是神秘的。为此当她们的大女儿试图寻找自己的亲身父亲时,事情开始变得复杂,特别是这个“父亲”还愿意和她们见面。就这样一个男人出现在了两个母亲的生活当中。电影中“父亲”不仅得到了女儿的爱,还开始让母亲之一的朱丽(朱丽安•摩尔)开始重新思考爱情的意义。

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电影,而包括朱丽安•摩尔和安妮特•本宁在内演员们的出色表演又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对于一个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都比较简单的电影来说能做到这点已经很不容易(算是一种成就)。电影很显然在试图踏进同性恋家庭和收养孩子的雷区,并且引起社会的关注。尽管在很多国家关于同性恋结婚都还是非法的,甚至还是个忌讳的话题,但是这部电影基本上还是一个谈论了爱情关系如何之艰难的微妙的故事,不管是针对异性恋、双性恋还是同性恋。

最令人失望的大师回归:《禁忌岛》(Shutter Island,美国)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马克•鲁弗洛、本•金斯利
推荐要点:偶尔看看大师的败笔制作
推荐受众:影迷
推荐要点:
一部《出租车司机》开始了电影现代史,似乎有这么一句说法。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凭借这一部电影就塑造了一个电影神话。所以今年的柏林因为他的出现而热闹了很多,尽管这部电影并不在主要竞赛单元之内。有趣的是,斯科塞斯和罗曼•波兰斯基今年都带了惊悚片,但是和缺席了波兰斯基的《影子写手》比较起来,《禁忌岛》则由于它过于庞杂的题材和糟糕的配乐毁坏了一部好电影。

在《禁忌岛》中斯科塞斯试图抛弃自己擅长的对社会问题的剖析,而将焦点对准了探讨精神学的范畴。在警官泰迪(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登上这个与世隔绝的孤岛监狱开始,塔可夫斯基式的超现实梦境、对比强烈的斑斓色彩背景中戏剧舞台般的表演,和大量使用的慢镜头在营造电影诡异的环境确实很成功,但是导演过多的心理素材却让电影丧失了焦点,比如纳粹集中营大屠杀的阴影、纳粹人体试验的背景、战争后遗症的影响、还有妻子精神崩溃的悲剧、最后又是陷入无限自责的杀妻行为,导演似乎想表明精神影响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可是这种复杂让电影本身失去了说服力。但是不管如何,斯科塞斯的电影都是值得一看的,即使他偶尔的失败之作。

最离奇标题的电影:《我想吹口哨,我就吹》(罗马尼亚)
导演:弗洛林•赛尔班 Florin Serban
主演:George Pistereanu、Ada Condeescu、Clara Voda
推荐要点:见证一个国家电影“文艺复兴”时期的来临
推荐受众:文青和愤青
推荐理由:
罗马尼亚最近几年频频出现的电影佳作让世界影坛重新将目光聚焦到了这个“电影小国”,电影新人弗洛林•赛尔班今年的《我想吹口哨我就吹》显示了新一代罗马尼亚电影人正继续延续着《四月、三周、二天》的高潮推进。电影其实算是部监狱电影,改编自导演之前的同名戏剧作品,因此在环境设置上和矛盾集中点都是有强烈的戏剧特色。电影讲述了少年犯斯尔弗为了不让母亲照顾自己的弟弟,决定铤而走险在监狱里劫持人质,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尽管故事听上去有些荒诞,可是导演通过人物对话和真实的镜头感,将电影的背景从监狱突破了时空限制,延伸到了整个社会。

导演通过晃动的镜头和非专业演员的使用增加了少管所的环境背景描写,从多角度探讨了少年犯罪和社会问题。而他杰出的镜头感觉也让画面呈现出一种冷淡的美感,这像是对问题儿童和成人社会之间的一道透视镜。当然,由于需要顺应戏剧舞台来集中设置矛盾,所以人物角色和背景交待显得尤为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影的现实意义。有趣的是,电影的名字《我想吹口哨,我就吹》和电影本身毫无瓜葛,因此也成了今年柏林电影节的一个悬案之一。

最具争议的电影:《犹太人苏斯》(德国)
导演:奥斯卡•罗勒 (Oskar Roehler)
主演:莫里兹•布雷多、马蒂娜•戈黛特、艾丽卡•莫露珊
推荐要点:德国这几年反思浪潮的继续
推荐受众:喜欢区分好人与坏人的朋友
推荐理由:
电影结束时现场记者们的喝倒彩声以及接踵而来的批评声不绝于耳都预示着这部电影给德国媒体带来的争论将持续到电影节之后。其实这部电影只是延续了近几年德国电影中“战争中的人性”的反思潮,在它之前曾经掀起更狂的讨论潮的有2004年的描写希特勒自杀前的一段生活的德国电影《帝国陷落》,在那部电影里,希特勒除了是个无恶不赦的战争狂人之外,他还是会落泪、会恐惧、会爱的虚弱的老人。

这部电影也是如此,它企图以半纪实的性质描写当年扮演“苏斯”角色的德国演员费迪南德•马里安如何从一个犹太人的女婿到接受这个角色,如何从一代巨星走向陨落的人生悲剧。电影聚焦于费迪南德•马里安如何被迫接受角色,以及在接受角色后活在自我谴责的阴影中,凸现了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个人力量的渺小和无法抗拒的人性的悲剧色彩。但是这种对历史陈案的再探讨很显然依旧会刺痛德国人敏感的神经。反思的文化浪潮确实逐渐在最近几年的德国文化界中成上升趋势,所以这场激烈的讨论又将会是最近德国媒体关注的焦点。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电影:《格林伯格》(Greenberg,美国)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Noah Baumbach)
主演:本•斯蒂勒、朱诺•坦普尔、瑞斯•伊凡斯
推荐要点:看本•斯蒂勒如何进入中年危机
推荐受众:当然是即将奔四的人了,还有已经处于不惑之年的
推荐理由:
首先声明根据导演说的只是一部“喜剧”,所以观众们大可不必担心在看了电影后对“奔四”产生恐惧感。导演诺亚•鲍姆巴赫之前曾经拍摄过广受好评的《鱿鱼和鲸》(The Squid and the Whale,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这里他继续采用了类似音乐剧以及社会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描写中年危机男人的喜剧片经历了伍迪•艾伦的纽约客的高峰期之后沉寂了一段时间,但是随着最近几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这类题材又重新焕发了生机,比如去年科恩兄弟的《一个严肃的男人》和2007年《曾经安静的男人》。

电影中本•斯蒂勒扮演的格林伯格经常会有有趣的对话,但是却收到令人沮丧的效果,因为主角事实上太不近人情了。这又会让人回忆起维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电影氛围,就是没有了那些玩笑而已。尽管电影并不显得特别无聊,但是就一部喜剧来说,观众们实在有些笑不出来。它确实很适合表现危机的焦虑感和令人沮丧,所以介绍前的“首先”在这里声明作废。开个玩笑。

tati

旅居丹麦,深度影迷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