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55 世界是真实的还是幻想的?

就像波德维尔说的,罗伯特·维内“证明电影也可以是一种美的艺术。”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截图 | 来自网络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截图 | 来自网络

和电影生活在一起 第55天


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片名: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维内,1920
南京,家

倾斜的摄影机角度、扭曲变形的身体或服饰、哥特式的建筑布景、明暗对比强烈的灯光,当然还有阴影、夸张的阴影、死亡一样的阴影,投射在墙上。看到这些我们就会说,这部电影有表现主义的色彩。

第一部真正的表现主义电影就是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在此之前,电影界的实验性拍摄,就伴随着画家、诗人、戏剧家们的号召和实践开始探索了,但没有形成真正的影响。只有《卡里加利》让人意识到一种新的电影形式。

表现主义电影运动按照大卫·波德维尔的界定,从1920年《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起,到1927年止(也有人划到1924年)。代表人物除了维内之外,还有两位茂瑙和弗里茨·朗。他们在此期间分别拍出了《诺斯费拉图》(1922)、《浮士德》(1926)和《赌徒马布斯博士》(1922)、《大都会》(1927)。如果想了解吸血鬼、幽灵、魔鬼、以及未来城市如何在电影中发端的,都可以看这一时期的德国电影。

但是今天我们看一部100年前的电影,并不完全是为了研究或者回顾用文字写成的电影史。我们可以只是为了欣赏美。它们如今仍然值得去看,并不只因为它们属于早期,而是因为它们被时间冲刷过之后,依然好看。

我用投影把《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投在幕布上,看着画面一幕一幕展开时的心情,和我站在蒙克、康定斯基、希勒这些画家的作品前是一样的。就像波德维尔说的,罗伯特·维内“证明电影也可以是一种美的艺术。”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截图 | 来自网络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截图 | 来自网络

看这部电影非常像欣赏一组连续的绘画作品。美到什么程度呢?——每张字幕卡都是美的。乔治·萨杜尔甚至说《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真正的导演其实不算是维内,而是布景师,三个“狂飙社”表现主义画家。

在这部恐怖片的先驱之作里,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一条路是直的,没有一个房屋是矩形的,窗户和门都呈现夸张的倾斜,布景里没有平行的两条线,整个世界是扭曲的

在这个世界里诞生了一个疯狂的故事。在一个虚构的边境小镇上,一个集市来了一位自称卡里加利博士的人,带着一个僵尸般的、沉睡的男人凯撒做表演。卡里加利声称凯撒可以回答人们关于未来的问题。一个年轻的男子问:我可以活多久。凯撒森然回答:活到黎明十分。第二天人们发现这个男子真的被刺杀了。男子的好友弗朗西斯开始追查卡里加利,而他的未婚妻也差点被凯撒杀死。最后他来到一所精神病院,发现凯撒是一个受人控制的梦游症患者,而卡里加利博士正是这所精神病院的院长,一个癫狂的心理学家。

奥地利人卡尔·梅育和捷克人汉斯·雅诺维支根据个人经历,家乡的性犯罪、军营里的心理医生、集市上看到的表演,写成了这个故事。

故事的本意是要向当时的威权固有的疯狂本质做出揭露。但是这个故事一度到了弗里茨·朗手里,朗将这个故事加了套了一层结构,最后我们看到叙述者弗朗西斯本人原来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一切都是源自他本人的想象,卡里加利、未婚妻、凯撒都只是他在精神病院里遇到的人而已。维内也采用了这种方法,最后院长从杀人者变成了救人者。这使得两位编剧十分恼怒。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截图 | 来自网络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截图 | 来自网络

但也许这样的结构令整个故事更恐怖。因为院长大人最后对着镜头说:我想我现在知道该怎么给他治病了!”——那么这个弗朗西斯的世界究竟是真实的还是幻想出来的?他的内心究竟是原本病态的,还是被治疗成了病态?

《卡里加利》的地位因克拉考尔在1947年的著作《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推向高峰。如果要进一步研究,就可以阅读这部学术著作的中文版。里面有关于这部名作的来龙去脉,以及深度解析。

克拉考尔描写这部电影里表演非常美妙。他说,“维尔纳·克劳斯扮演的卡里加利有着一副幽灵般的巫师长相,他用缓慢的步态编织出路线和阴影,而当康拉德·维德扮演的凯撒沿着墙根徘徊时,似乎墙已经从他的身体渗了出来。”

表现主义电影虽然只有短短20多年,但表现主义风格影响很深远,人们普遍把1940年代的好莱坞黑色电影称作是表现主义的,爱森斯坦、奥逊·威尔斯、希区柯克,乃至费里尼、伯格曼都深受这种风格的影响

如今这些大师本身都已久远,人们不再直接从维内的电影那里攫取元素。也许只有一个人是例外,那就是蒂姆·波顿。在他的电影里,布景仍然像是从《卡里加利》那里拓下来的,然而发展了色彩与装饰;而他的演员的妆容多少年来,仍然是《卡里加利》里梦游者凯撒的样子。如果你看完《卡里加利》,再看《剪刀手爱德华》,一定觉得有趣极了。波顿就是一个浪漫版的维内。

卫西谛

电影文化工作者,专栏作家,影评人。先后在《看电影》、《纽约时报中文网》、《生活月刊》等数十家刊物撰写专栏。历任多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中国独立影像展、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影展奖项的选片与评委。第49届金马奖评审。出版有十部电影书籍。2015年,独立出版个人摄影集《Way Away:66号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