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94 审判别人时,也在审判自己

重看这部电影有点像是一副绝世棋局的复盘,虽然胜负已定,但过程仍然扣人心弦。

%title插图%num
《十二怒汉》剧照

和电影生活在一起第194天


2017年6月14日 星期三
片名:十二怒汉 12 Angry Men (1957),西德尼·吕美特
南京,家

晚上翻检自己的收藏,想在《公民凯恩》之后,再找一部“最伟大的电影”来看。根据我的印象,《八部半》、《偷自行车的人》、《迷魂记》、《东京物语》、《游戏规则》……这些都是学者们和导演们公认的“影史巅峰”。之间,无意中翻到了一部《十二怒汉》,虽然不在“经典中的经典”之列,但好像有种强烈的吸引,让我开始放映。

如果要归类的话,《十二怒汉》大概算“罪案片”。这类电影总有一个强有力的悬念,让你紧随着剧情走到最后。但是对我而言,这部电影显然不是依靠悬念,对我产生强烈的吸引,我在之前已经看过两三遍,结局已经完全清楚。重看这部电影有点像是一副绝世棋局的复盘,虽然胜负已定,但过程仍然扣人心弦。

西德尼·吕美特虽然第一次执导电影,但他选择了非常具有个性的剧本,使得这部影片有严格规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内容。12个陪审团员,在完全封闭的休息室内,讨论一桩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如果他们判定有罪,意味着一个18岁的少年有可能被判处死刑。而在刑事案件中,陪审团必须意见一致,判决才生效。在开始的投票中,11票“有罪”,1票“无罪”。故事由此展开。

这个剧本实在强悍。亨利·方达扮演的8号陪审员,这个唯一的反对者,要在一个人证、物证齐全的庭审之后,说服其他所有人——其实也是在说服我们。但是编剧真的做到了。我们信服地看着一个接着一个团员站到8号那边。剧本就像有着精密的卯榫结构,牢不可破之余,让我们赞叹它的智慧和勇气。

特吕弗曾经把这12个陪审团员称为“标本”,实际上也是社会各阶层的代言人,代言的是正义与良知。但是值得推敲的是,并不是赞颂正义与良知使得这部电影有了长久的生命力。重要的是影片指出我们总是把自身的偏见,误认为正义和良知。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遗憾,化成某种愤怒。

%title插图%num
《十二怒汉》(1957)

陪审团员们讨论的是案情,实际上也在讨论社会偏见,挖掘自我内心的痛苦。这是这个剧本最厉害的地方。在“12怒汉”中,只有长睫毛的亨利·方达,是“正义和良知的标本”,他没有缺点、也没有前史。不像其它11个团员是具体的人,在我看来他是法律精神的象征。

我们回想这个男人一开始为何投下反对票,原因不是因为他已掌握疑点,而是因为所有人都如此轻松地投下有罪的票,于是他想让大家再想一想——毕竟是一条生命。有勇气为反对而反对——这一点总是让我觉得了不起。

如果只是12个男人在斗室里喋喋不休,那这个电影还是没法看的。西德尼·吕美特虽然是第一次拍电影,但是他有丰富的电视和舞台的经验。《十二怒汉》的群戏也是异常出色。如果我们睁大眼睛看的话,这些经验老道的演员们,一个手势、一声咳嗽,都值得欣赏,他们牢牢控制住镜头内部的节奏。

但是电影毕竟不是剧场。在那个陪审团休息室里,其实还有第13个人——摄影指导Boris Kaufman。《十二怒汉》虽然只是一部室内剧,但摄影异常让人赞叹,从构图到运动,都让这部影片成为值得好好欣赏的艺术品。这位Boris Kaufman在来好莱坞之前,曾经是让·维果的《尼斯印象》、《操行零分》的摄影师。他的哥哥更了不起,名叫Denis Kaufman,别名Dziga Vertov,就是拍了《持摄影机的人》的维尔托夫。

我看完《十二怒汉》之后,在微信上搜了一圈,发现大量的法律公号在介绍这部电影,这倒也是好事。这部电影也确实曾经激励了许多司法人士。比如美国历史上首位拉美裔最高法院法官索尼娅·索托马约尔,就说是《十二怒汉》让她走上法律的职业道路。

但是西德尼·吕美特并不是一味鼓吹“美国精神”的导演,相反他总是在质疑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在多年以后,他拍出了更杰出的《热天午后》)。这种质疑似乎也写在亨利·方达的始终阴郁的脸上,要知道就在《十二怒汉》的前一年,他出演了希区柯克的《伸冤记》——他扮演了一位被冤枉成劫匪的好人,那张悲惨的面孔足以让人过目不忘。

卫西谛

电影文化工作者,专栏作家,影评人。先后在《看电影》、《纽约时报中文网》、《生活月刊》等数十家刊物撰写专栏。历任多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中国独立影像展、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影展奖项的选片与评委。第49届金马奖评审。出版有十部电影书籍。2015年,独立出版个人摄影集《Way Away:66号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