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SIFF】《曾经的背叛》:无法理解的俄国制造

%title插图%num
坦白讲,我无法理解《曾经的背叛》,里面人物的行为动机以及其逻辑智商,我完全无法理解。先不说主人公是个惯使言语暴力和肢体暴力的男子,他能巴拉巴拉说上十来分钟,又会陷入神经质的莫名愤怒。从头到尾,你搞不懂他在哪一刻完成了内心的改变,是在看照片还是在喝酒,是某一刻被导演附体还是自个发了神经病。反正,他和老头随时都可以离开,然而就是死活不愿离开。

在这个人物身上,你看得到编导的手,他一步步在设计他,指挥他,发现了秘密,遭遇了意外,又把他人赶上绝路。如果能挡掉这双手,那么《曾经的背叛》可能还能让人流畅看完,可是,这双手现在完全暴露在房间当中,苍白无力,还挡住了观众视线。

有一种电影由于戏剧冲突太强烈,它可以放在一个密闭空间内完成,出场人物环环相扣,结局峰回路转。很不幸,《曾经的背叛》是一个糟糕的反例,它故事基本发生在房间内,但冲突几乎称不上冲突。其简单程度,就是电视里的常规情节剧;其拙劣程度,堪比手机掉水里的那场戏,生硬可笑。再不然是煞有介事地来点古怪的变形镜头,让人摸不着头脑,再不然是让人物陷入器质性的无脑抓狂,弹一把钢琴,上一趟厕所。男一号大概想当俄罗斯吴镇宇,拼命要表现神经派演技,无奈戏是做足了,面部肌肉都快抽搐了,但人物本身就根本站不住脚。这一切,都是剧本给害的。

基本上,我把《曾经的背叛》理解为一个硬生生想出来的故事,编和演的痕迹都太重了。导演想到了一个东西,小偷入室作案,结果发现是老相识。然后中间大段大段的空白怎么办?于是,他开始了痛苦的接龙,就好似绝望的强迫症患者,一分钟的东西不够,那就把一分钟的事情重复过上三遍。电影里的人物,翻来倒去就是那几样东西,尴尬完了继续尴尬,偶尔再来点神经兮兮的惊悚配乐,制造出诡异气氛,其实呢,作用全无。要不然是聒噪对话,完全脱离于剧情,一个名字讲上十来遍,毫无意义可言。你无法理解那个可怜人为何要自杀,更没办法搞明白,我们的男一号,他到底是在干嘛。

若在以往,包括去年参加竞赛的《灰色华尔兹》,俄罗斯电影的独特气质就是镜头感,摄影突出。《曾经的背叛》偏偏是一部在短期内完工的片子,于是技术上的粗糙简陋在所难免,这种赶工(创作者可能会说即兴发挥,速度创作)很容易导致故事的不连贯和前后脱节,让人看了很不舒服。大量的对话让电影看起来更像一部蹩脚的意大利家庭电影,一堆人凑在一起,手舞足蹈,叽里呱啦地说个不停。除了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之类,剩余大多数对话毫无意义,亮点全无。

【新浪娛樂專稿】

木卫二

专栏作家,影评人。《南方都市报》、《城市画报》等媒体供稿。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华语青年影像论坛选片人。参与编著《华语电影》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