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肯斯坦计划》:哈尼克式"冷暴力"重建原著

%title插图%num
《弗兰肯斯坦计划》|PR
tati(Cannes) : ★★★☆
法国戛纳当地时间5月21日晚上19点,临近尾声的电影节“主要竞赛单元”中的第18部、匈牙利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Kornél Mundruczó)最新力作《弗兰肯斯坦计划》在德彪西厅首映。在这部根据著名抒情诗人雪莱妻子玛丽两百多年前撰写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改编的电影中,导演凯内尔借鉴了奥地利导演哈内克的“冷暴力”表现形式,重新用 “展现人性恐怖”的角度阐释了这部经典之作。

出生于1975年的凯内尔·穆德卢佐是匈牙利年轻一代中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导演,不仅仅是因为他受到了匈牙利著名导演贝拉·塔尔(Béla Tarr)的赏识,而且他改编自经典作品的带有独特视觉特点的电影作品也已经多次入围了戛纳电影节。先是《乔安娜》(Johana, 2005)被选进了“一种注目单元”,之后《三角洲》(Delta, 2008) 入围了“主要竞赛单元”并且获得了“费里西奖”,他俨然成了贝拉·塔尔的接班人。

《弗兰肯斯坦计划》中17岁的男孩鲁迪从孤儿院中回到城市中开始寻找自己的亲身父母,但是孤僻冷漠的个性和无法理解的人际沟通让他成了一个杀人犯,成了一个现实世界中的“弗兰肯斯坦”。在他失手杀死自己的亲身母亲后,亲身父亲出现了。为了弥补自己十多年前抛弃鲁迪的罪过,父亲决定带着鲁迪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在开往度假屋的途中,父亲突然雪盲导致了车祸,鲁迪生命垂危,而最后准备寻求救援的父亲眼前也变成了一片雪白……

在《三角洲》中,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除了借鉴过同乡贝拉·塔尔的镜头手法外,还能看到美国著名导演泰伦斯·马力克(Terrence Malick)的《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1978年)的种种痕迹;而在《弗兰肯斯坦计划》中,导演为了表现这个现代版本的《弗兰肯斯坦》中“恐怖人性”的一面,明显借鉴采用了去年金棕榈最佳影片获得者、奥地利著名导演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的“冷暴力”的表现手法。电影《弗兰肯斯坦计划》中对哈内克作品的致敬在很多场景中出现:开篇时汽车行驶中的长镜头明显借鉴了哈内克的《趣味游戏》(Funny Game)的开局;主角鲁迪杀人时的麻木也符合哈内克暴力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而鲁迪其中的一个杀人场面受害人鲜血飞溅到墙上形成一道具有强烈视觉刺激血痕的镜头,则是对哈内克电影《隐藏摄像机》(Caché,2005)的模仿。

%title插图%num
《弗兰肯斯坦计划》|PR

这种站在巨人肩膀上取得成功的做法未免不是导演的聪明之处,而事实上通过这些模仿场景的有利表现,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那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效果。人性何以凶残之此?17岁的鲁迪何以会成为一个如此冷漠凶残的“弗兰斯肯坦”?这些问题成了电影中控制住观众情绪的需要追寻和解答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凯内尔版”的《弗兰肯斯坦》将玛丽·雪莱原著小说进行了脉络清晰的抽离,不仅将故事背景从几百年前搬到了现在的布达佩斯,抹去了科幻小说的痕迹,弱化了一些人物关系,还将被科学家造出来的外表狰狞的“怪物”用一个自幼被父母抛弃有血有肉但是内心冷漠麻木的“怪物”来替代。但是导演改变了怪物来历和外表,没有改变“弗兰斯肯坦”依旧良知未泯的内心,17岁的鲁迪千里寻父,只想渴望重新得到亲身父母的关爱,而他初萌的爱也让他渴望自己的爱情生活。这些个性,在导演几个极具震撼力的交谈场面中尤为突出:鲁迪话不多,却源自真心。

导演最为巧妙设计的一点还在于,他将鲁迪之所以成为一个“弗兰肯斯坦”的原因在最后父子团聚后的寥寥几句中得以揭穿,原来那是缘于父亲早年的抛弃导致他不健康的心理和极端的处事方式,归根结底还是回到了父母存在对子女成长的影响这个主题上。——在此,我不得不强调,这是今年“主要竞赛单元”中继《日落重庆》和《美错》后第三部表现父子关系的电影。很显然在电影中这种父子关系是导演故意为之不落俗套的处理,只是这种处理方法还是显得少了些必要的交待和铺垫,鲁迪和父亲母亲之间的关系在电影中稍微显得弱了些。

年轻的凯内尔·穆德卢佐曾经凭借着《三角洲》的兄妹乱伦的禁忌话题赢得了2008年戛纳评审团的好评,不知道这部现代版的“冷暴力”式的《弗兰肯斯坦》会不会以这种父子关系造成的极端性后果赢得评委会的最终青睐?

|网易娱乐专稿

tati

旅居丹麦,深度影迷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