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ICE-OVER

我觉得voice over比“旁白”“画外音”给力。关键在那个“over”,还可以用在control over,game over等等,有种一统天下的霸气。voice over是给画面配上说明,也就是说通过voice把画面所呈现的不同内容control over——随心所欲的控制画面的诠释,同时,也就把画面本来所包含的voice让它去game over了。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很多propaganda里都会使用voice over,比如像《我们为何而战》这种宣传性质的纪录片,新闻影片,十七年电影中也用了很多如《武训传》《祝福》等等。

今天上课时老师提及十七年电影中的旁白有通用形式,开头介绍主要内容,比如“我们要讲的是发生在某某年代某某地方,地主欺压妇女的故事”这种,而结尾则要强调这些都是万恶的旧社会的事情了,如今在新社会的关怀下,像刚才电影故事里的那些都不会再发生了。老师强调说,50年代农村电影放映发展十分迅速,为了让从来没有看过电影的农民能够正确理解电影这种形式和片中内容,所以采用了大量旁白。这也是和M认为“人民需要被教育和引导”的思想吻合。这些片子里的voice over,我认为是起到了控制诠释角度,帮助理解的作用。

刚刚在土豆上看了一个宣传片, 也采用了voice over形式。具体分析旁白叙述内容与画面会得到比较有趣的结果。

———星巴克————
%title插图%num
(这段说啥我不太记得了。。。反正画面本身的强烈对比有一种显而易见的内涵,画面的重点与下面字幕所说的是两码事)

———–少数民族———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这几位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在自报家门时都出现在同一背景中,后面他们手拉手起舞的场景更说明了这应该是某个景观公园。我觉得把少数民族同胞放在景观公园里表示团结不是一件很聪明的事情。谁/什么是景观呀?

——-上海————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上海这段也比较有趣。一开始故意设置一个悬疑,(镜头内几个外国人)旁白:这是哪座欧洲城市啊?回答说,这不是欧洲,这是上海。下面接着说上海现在有很多外国人来工作,是他们事业起飞的地方,还给了个老上海的建筑群。
我犯职业病的那根神经就开始跳动:这说的是租界么?
老上海的租界是以无国籍而闻名的,为什么如今的上海还是要以像欧洲为荣呢?

——-网民—————
%title插图%num
通过上百度,搜索事搏会,中国网民【适应】了自己在社会舆论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个“适应”用的有意思。

%title插图%num
这位年轻人评价网民:他们……,他们……。 也就是说,这位看起来像城里孩子的年轻人自己不是网民中的一员,他置身事外的评价着网民。那么,城里孩子为什么不上网呢?说话的这位又是什么人,或者代表什么人呢?

———-尊重————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这位红帽子应该是个工头或者什么领导。前一个段落里他带了一保温瓶水给黄帽子的工人喝,喝了一口水的工人再传给第二个工人。且不问为什么工地上没有配备饮水设备,一瓶水要像上甘岭一样的分,再看第二个分西瓜的段落里,镜头一直集中在这位工头身上,他是唯一一个给特写露全脸的,工人都围着他。这个段落的画外音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从中可以读出,这里的尊重不是平等,这里的尊重是领导以上对下的关心姿态,是下对上的感恩戴德。(在此后一个段落,大学生给贫困儿童分发学习用具时,大学生和贫困儿童都给予了同样多的特写镜头,而且大学生站一排,贫困儿童排一队,相互平行,或许这里才体现一种“尊重”与“平等”?)

—–下一代———–
%title插图%num
旁白说,我们知道,如果用我们的家园和下一代的幸福来换取发展,那么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所以,画面里,就让下一代自己去排队捡垃圾,为自己未来的生活环境奋斗。

———声音———
%title插图%num
“我想每个海外华人……”这位北京出生,在凤凰工作的喉舌在这里代表了所有海外华人的声音。

旁白表达的不仅仅是其字面的意思,通过画面与叙述的对比,还能发现潜藏在影片背后的、制片方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思想观点,一种先入为主的态度。不过我不是说此片拍的不好,其实旁白里所展现的那么一种社会蓝图还是很美丽很诱人的。

当然,我以上种种都可以说是“过度解释”,我的解读,是影片之外的voice over,叽叽喳喳的也怪惹人厌,各位自己去看片儿吧。
——————————————————-

其实这种日志写了也没什么劲, 宣传片有多少人会看。我还搁着放了一半的治愈系女作家的《诺桑觉寺》没瞧完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