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中国纪录片拍摄背景简介

【介绍下这几部纪录片在中国的拍摄背景,这是游惠贞女士对我这篇短文的要求。遵嘱。所知有限,无法保证所言皆属实,但确无刻意之妄言。如下。】

《龙哥》,周浩作品。周浩总是几个作品交叉着制作,当时他同时拍摄着“棉花”、“奥运少年”等几个片。龙哥是个江湖上被称为龙哥的人,东北人,混在广州吸毒贩毒的世界中,终于自己也陷入吸毒贩毒的陷阱,既帮助别人,更时刻在央求别人的帮助,尤其是拍摄者周浩的帮助,但周浩的帮助并不能挽救他。动人心魄。

《小李子》,于广义作品。于先生曾做了几十年画家,纪录片创作却与写作很接近,个体行为,按部就班,叙事完整,人物鲜明。但他到目前为止的两个完成作品视觉比较讲究。于先生转做数码录像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他女儿考上大学前曾帮他剪接他的第一个片《木帮》。作品沉稳扎实。

《空城一梦》,季丹非,汉族,曾旅日近十年,与冯艳、李缨、藤冈朝子等人交往甚善。回中国后与沙青等纪录片工作者交往甚善。拍摄了一些有关社会中少数派的作品,如二战后日本滞留中国至今的人,老人,藏族等。其作品有长时间的纪录、也有偶然相遇类型。此作品是她对北京郊区一家敬老院(临终关怀医院)不同人物经过较长时间拍摄后,选取的唯一人物。

《乌托邦》,王逸人是一个报纸记者,写社会新闻也写散文。基础是个大陆各地都有的安置医疗体系中的“另类”患者群的现象,南方和西北各地主要是三四十年前的天花患者,在王逸人的老家却是把不同的残缺者(主要是智力障碍)集中在乡下人迹罕至的地区。但他的这个作品并非有关苦难,而是这些人居然在过去的岁月中组成了一个互相补充、互相帮助的集体。除了乌托邦,实在没有别的词描绘这个怪异、温暖而且不知未来在何方的小社群。有着大陆纪录片近两三年来新出现的在写实之外的荒诞倾向。

《秉爱》,冯艳在三峡地区前后七年拍摄的一个农妇,秉爱拒不出让自己的土地。冯艳面对她时感受到她强大的人格魅力。冯艳说大部分中国人很轻易地出让自己的土地,太没出息了。同时,冯艳对这个作品的卓绝努力也只有秉爱对土地的坚持可以相比。从这个意义上,本作品是创作者与被拍摄者的统一:秉爱是冯艳的原型,冯艳是秉爱的影子。

《罪与罚》,赵亮对东北(中国与北朝鲜边境)一个小派出所日常工作的纪录。他是当地人,在北京做了多年观念和视觉艺术家。没有这个标题所提示的精神思考,只有每天发生的生猛实际场景。片中对部分叙事的省略、对叙事延长的长度、在哲学意义上探讨人与人关系的各种可能性等等,都是当代纪录片面对的深刻话题。

这六部作品形态各异,除了基础写实外,有的置疑纪录的实际作用,有的在建立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新型关系,有的最实际的现实却经过创作者的编织透露出荒诞和抽象。它们既坦诚地展现着中国当下的具体而多样的现实,也是纪录片领域创新和探索的先锋。

【作者简介】
张献民,生于1964年,南京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独立电影批评家、策展人,影弟工作室的创办者,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组委会成员,并主持画天独立电影基金的工作。198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1987年毕业于巴黎第三大学,1992年毕业巴黎高等电影学院。曾任多个国际电影节选片人或评委。出版的著作有《看不见的影像》、《一个人的影像》等,监制的独立电影包括《街口》、《青年》、《金碧辉煌》、《举自尘土》等近10部。出演过的影片有《巫山云雨》(章明导演)、《举自尘土》(甘小二导演)、《颐和园》(娄烨导演)等。

张献民

独立电影批评家、策展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2011年联合创办“齐放”和“艺术中心放映联盟”。2012和2013年任壹基金公益映像节评委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