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 2012年8月

【Locarno 2012】《最後一次來澳門》浮城謎事

不过之于我来说,最有趣的还是阿彼察邦领衔的评审团所给出的颁奖词:谨以特别敬意予《最后一次来澳门》非凡的角色Candy,在世界范围内政府和社会体系的弊病威胁着电影艺术的形势下,她在整部影片里因缺席而产生的强烈存在感令评审团感同身受,又一次备受葡萄牙影像的鼓舞。

0 Shares

步向希区柯克的三十九级台阶

就希区柯克本身个性而言,他是害羞的,他是腼腆的。但是,在他的自我广告营销下,他是光彩夺目的,甚至给人以无耻之徒的形象。早在1930年代的时候,希区柯克就建立了自己的公关公司。这个公司操控着所有媒体的新闻报道——报纸文章、采访、宣传活动以及各种关于影片的噱头,媒体反复地报道着希区柯克的假面和产品,以确保他不断地出现在公共视线之中。渐渐地,希区柯克的品牌拥有了自己的品牌效应。希区柯克的名字或者海报上的肖像,成为了一种标记。它似乎在无声地告知观众,一种特定的电影经验:希区柯克=悬念+惊悚+性感。由于希区柯克总是不断地出现在自己的电影之中,到了1950 年代,希区柯克成为了全球观众识别度最高的电影导演。后来,希区柯克又大胆而又聪明地将带有他个人秀性质的《希区柯克出品》 (1955-62)搬上电视屏幕,更加增加了他的曝光率和知名度。

0 Shares

【译】《蝙蝠侠崛起》影评:比海深,比山高(作者:Richard Corliss)

《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是克里斯托弗·诺兰重拾DC漫画英雄的三部曲终结篇,确实是“一场好戏”,与普通的夏季档动作科幻片相异。尽管他的电影有精巧的打斗、特技、追逐及武器,他还携半数主创亮相圣迭戈国际动漫展会,诺兰却是个有着比黑暗骑士还“黑”的世界观的严肃艺术家。诺兰对于人类终结、英雄末路有着深入思考,相比之下《复仇者联盟》就像是过家家。这一次,由庸俗原著改编成的情节剧使得观众相信,它就像是现代版希腊神话或者乔森纳·斯威夫特(英国政治家、小说家)的讽刺文学作品。《黑暗骑士崛起》是那样宏大而沉痛,是一部有着雄伟抱负和史诗成就的电影。2012年夏天最受期待影片值得我们等待。

0 Shares
%title缩略图

【迷影网影史10X10】中西对中国最佳影片认知不同

这个月英国电影杂志《视与听》和中文网站“迷影网”分别向全球电影人和影评人征集他们心目中的十佳影片。双方最大的区别在于《视与听》杂志得到来自全球856位影评人的选票,而“迷影网”则独家邀请135位专门研究中国影片的影评人参与评选。两组结果揭示了一些重要的差异,显示了华语影评界和国际影评界对于伟大影片的不同认知,尤其他们对史上最伟大的中国电影分歧显著。

0 Shares

《CUT》:拳拳到戏肉

《CUT》有大喊口号的煽动行为,它向多数商业娱乐电影直接宣战,这令它看起来像一株热带雨林里的泰坦魔芋,令多数人避之不及。从拜访“黑小沟”(黑泽明、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的坟冢开始,《CUT》就揭示了迷影的恋尸癖本质,镜头还故意模仿了三位导演的风格。主人公身兼导演和影迷的双重身份,贴满墙壁的电影海报,记满片名和人名的贴纸,及至组织天台放映的做法,看起来都非常之亲切。

0 Shares

少数民族电影还是少数电影?《翻山》的形式问题

《翻山》拍摄于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一个佤族村落里,但是导演“不认同它是一个民族的电影,也不认同它会是一个人类学的纪录片”。少数民族电影作为新中国电影的一个特殊门类在电影实践和中国观众的想象中都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张英进(Yingjin Zhang)的论文《From ‘Minority Film’to ‘Minority Discourse’: Questions of Nationhood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Cinema》开篇就提出了对裴开瑞(Chris Berry)用英文“race”直接指代中文“民族”的质疑。张英进认为“race”这个词无法涵盖“民族”在中文语境下的多重意义,他建议用“ethnicity”取代“race”。在概要性地回溯20-40年代左翼电影中的民族主义之后,他把着重点放在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国家(nation-state)概念的形成与电影服务于国家这种背景下所出现的少数民族电影,分析了《刘三姐》(1960)、《五朵金花》(1959)和《农奴》(1963)这三部代表性的影片。

0 Sh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