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图:在语言与身体的极限中,神迹得证

Yuruky:不留文字,如是我闻

好长时间里,有件事一直困扰着我:到底是什么让人持续地生活着?

我搬来座椅,座椅就被我搬来。我坐下,就坐在了座椅上。我换了一些姿势,向座椅施加压力,座椅受到压力,“嘎吱”微响。谁也没有摔倒。我继续坐着,座椅继续承受着。此刻,是我此刻所有的生活。

我能做到这一切,若不是因为我无意中做到过,那就是因为我看见别人做到过。看见别人做到过,觉得自己也能做到,是因为我相信他和我具有相似的能力。

他和我能具有相似的能力,可能至少由于我做过和他相似的动作,只是作为施动者的他不同于我、他的受动者不同于我的受动者——物的形状、颜色、重量、体积、硬度、气味等等不同,他俩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于我和我的受动者之间的关系——要么异时同空、要么同时异空。

%title插图%num
《长江图》剧照,现时与彼时的广德号相遇,彼时高淳用灯温柔地为安陆照着山路前行 | 来自网络

这也仍是在把他与我物质上的众多联系点聚集起来,让我相信我们是同一类的东西,因而具有相似的能力。但同理,它可以是个动物,是个植物,是阵风,是场雨,只要它是我的身体感官能感受到的物,感受到我们之间有我认为足够的相同,我就愿意相信我和它具有相似的能力。至于相信多少,什么时候相信,也是一个时与空的问题。

我听见风声,我看见叶飘。风吹叶子,叶子就被吹来。风停下,叶子就坐在了地上。风换了一些方向,向叶子施加压力,叶子受到压力,“嘎吱”微响。谁也没有异样。风继续吹着,叶子继续承受着。此刻,是世间此刻所有的生活。

诗集领着高淳,诗集领着安陆。从上海到楚玛尔河,水与陆的距离渐近,近到人(高淳)与碑(安陆与她母亲合葬)相隔。

记忆中,安陆顺流而下,身体力行,什么都去试,什么都能做,终至突破了肉体的极限,闻道自尽。跪庙里可参禅,做妓女亦悟道,有何不可?现实中,高淳逆流而上,斟酌言语,船上思安陆,岸上思安陆,终至突破了语言的极限,闻道犹存。

写诗集求真理,毁诗集见自性,不可也可。是谓,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

%title插图%num
《长江图》剧照,以诗集《长江图》为线索作为高淳与安陆相遇的节点 | 来自网络

也不妨再调换一下顺序。按记忆时间重构的话,高淳顺流而下,由诗集(见本末附录)可见:从宜宾、涩岗之初见情感光明,到涪陵、丰都之略失意仍期待,至宜昌、鄂州之纠结于媚众,辗转彭泽已感到语言的无力,再至铜陵稍有回暖,到荻港、南京、江阴却又日渐愤恨,最后止于上海缩回自我的壳中,期以留在水中(悲伤、纯净)去打败另一边的岸(快乐、生活)。

高淳是增式地从无惑到起惑。按现实时间回忆的话,安陆逆流而上,在上海做妓女时已明世事,回到宜宾与高淳分开时因困惑求修行,逆着的她是减式地从不惑到困惑。

影片始于上海,安陆的语言极其简单,“坐吧。冷吗?一会儿就热了。这是我妈妈的。”等等,很生活。到南京,她尝试自杀前,沙滩像舞台一样,她念的话,很戏剧。再往前,荻港万寿塔中,与僧人的辨难,很智性。辨难可能缘起于,她丈夫因见其与高淳出轨而自杀。铜陵和彭泽之间,她在沙滩上抄下屈原的四行《天问》,每行字下依序画了鸟、蛇、房、龟,其实已有将语言还原到图画,终至舍弃有形符号之意,可惜后来受到刺激,复入言囿。

%title插图%num
《长江图》剧照,安陆在沙滩上写下《天问》 | 来自网络

这里可稍解一下:天何所杳,鸟怎么飞都无法穷尽,看鸟的一展翅,即可感受到整个天;十二焉分,似是如蛇自吞,但对比所有动物形体、概念的区分,一见蛇的形状,似乎打开了一条不断取消区分的通道,回至纯一;日月安属,任其如何排布,有形必有所住,物自己即是自己的界限,永远在一间物的房屋中;列星安陈,不过如乌龟伸头,恰好在一个壳里,恰好如此形状存在于此时此地,它伸出手脚,手脚就撑在了沙地上。

彭泽的修行,可能让安陆有此觉悟。高淳感知到语言的无力,也是在此期间。回至鄂州观音阁,她还珍惜着诗集。宜宾与大坝一段,他们在船上广播里一起夜诵高淳的诗。宜宾,是高淳将诗集送给安陆的地方,也是多年后高淳一路思虑安陆、内观自省,撕掉诗集、渐近顿悟的转折。但此时他仍有疑虑,撕掉诗集只是为了不再借此回忆,不再让念想中的安陆重遭苦楚。这样看来,其实倒是高淳追随着安陆,在求道之路上。

他再次提笔,难落一字,不经意间被佯装问路的人捅了一刀。躺在血泊中的他,就像当年安陆试图自杀,游于江中筋疲力竭,从寒江般的语言世界中,回到肉体痛苦的强烈感受里。此时,“看见”水下的安陆、水下的图,他也明白了。终于,他到了长江的北源,见到安陆与其母亲的墓碑,想伸手一触,旁边男人一声藏语“别动”制止了他。不过,他听不懂藏语,他听到的不是语音。那男人的声音与风声无异,高淳的手只是被风吹回的一片叶。

%title插图%num
《长江图》剧照,三峡大坝建成,高淳与安陆过去相会的渡口已被淹没 | 来自网络

墓边男人正是为了修行、抛弃安陆母子的安陆之父。高淳与他被放在同一镜框内,顺望长江,往日的一切历历在目。安陆走上父亲的道路,结以死;高淳走上父亲的道路,结以生。

片头捕捉的黑鱼作为有言迹之物,代替着高淳父亲的亡魂。黑鱼两月不死,甚而最终破网逃脱,打破了一个美好的修辞,一个执念。太过年轻的武胜在命与道上失足。年岁老成的祥叔放走大鱼、离开高淳,似是明白之人。他俩都是对高淳这个人物的衬托与警醒。后如高淳对罗定所言,“我们的船小,承受不了那么大的风险”。长江,也承受不了那条大鱼,大海才是它的归宿。语言,也难承载真理,高淳需要回到陆地。

从命名上讲,他太“享”受“氵”了;安陆不断与他相遇也都站在“陆”上。因为人是陆地生长的人,是亲身感受的人。

安陆也曾在宜宾上过高淳的船,也曾在语言中游走。但从她决意修行开始,就再没上过船,直到最后开悟,入了无可无不可之境,在影片开始不久又回到过高淳的船上,也已是许多年后了。

她常与烛、灯、鞭炮、烟花同镜——身体实践的修行,感受是很贴近的,是倾暖的。高淳的船,行在摄影与配乐共筑的寒江之上——语言求真的修行,感受是很遥远的,是倾冷的。

万寿塔辨难一场即可为例。安陆询问僧人三个问题回声响彻塔中,高淳一直向上奔跑到塔顶,却不见人。这次成了安陆在语言中求真,高淳在实践中修行,只是双双都未通关。他回到塔底问僧人,为什么这个塔里的声音好像是从上面传下来的?僧人说,这座塔就是这样,除了最顶层,声音都像是从上面传下来的。因为最顶层之上,是语言无法达及之处。即使在塔的最顶层说话,佛塔的结构也会让语音往下走,语言的界限就外化在这里了。

%title插图%num
《长江图》剧照,安陆与烛光同镜 | 来自网络

稍后入夜是很久以前,安陆穿得温暖靠坐塔边。随着配乐,镜头从外部再次攀爬这座佛塔。再没有什么字面意思,再没有什么身体痕迹,几束烟花冲上天际,咻咻——啪啪……现实空间构成的音乐,如锁链速出、金属摩擦、江水拍打……正是突破佛塔的秘诀。好比僧人被安陆问及“能否让塔里下雪显神迹”,而后,这雪竟下到了长江上。高淳逆流回溯的长江,实则与他飞奔向上的这座佛塔同构了起来。佛塔之上,是长江的源头:安陆与其母亲之墓——也是语言的源头:

沉默,像从江中舀起了一碗水,又再倒回江中,沉默。
沉默,像一个泥菩萨望着江流,一堆土在源头,沉默。

房间,成为我与座椅相遇的码头;影院,成为我与《长江图》相遇的码头;电脑,成为我与这篇文字相遇的码头……这些码头串连成我的一张生活之图。当我吹动叶子,风搬来座椅,花香鸟语,古往今来,一碗碗水从江中舀起,一碗碗水又倒回江中。

神迹,是我坐下,开灯,打字,关灯,写完这一个句号。

附 录
高淳的诗集《长江图》
(按顺流而下排序)

一九八九年冬天
我第一次见到你的笑容
——宜宾 二码头

你是即生了证的旗帜
你是对治黑暗的铠甲
——江安 涩岗

总有一天
我们相会的桥 穿越的渡口
都会变新
——涪陵 点易洞

要么丑陋 要么软弱 要么虚伪
没有神灵让人信服
那么期待一个女性
——丰都 鬼城

我诅咒我走过的路
我读过的书
我献媚众人的表演
我离开独行之道的那一刻软弱
——宜昌 三游洞

两岸城市都已背信弃义
我不会上岸
加入他们的万家灯火
——鄂州 观音阁

在字里行间我只是无能
在文字之外我参加了日常的邪恶
增添了新的痛苦
——彭泽 小孤山

天何所沓
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
列星安陈
——屈原《天问》(安陆抄在沙滩上)

我珍惜我灵魂的清澈
我忠于我不爱的自己
——铜陵 和悦洲

我厌恶坚硬高耸的信仰
山清水秀的长江
和所有确定无疑的爱情
——荻港 万寿塔

卖鱼人和买鱼人彼此怨恨
彼此拥抱
一切人反对一切人
——南京 小洲

新船上水七千公里
发动机不停咳嗽
我压低声音穿过温暖的县城
怕人听出心中怨恨
——江阴 黄田港

我厌恶人们在大河上山谷中拉长嗓音呼喊
庆祝自己的存在
我厌恶生命的礼赞 悲伤高于快乐
纯净高于生活
——上海 吴淞

Yuruky

不留文字,如是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