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冯小刚的江南园林视听和刘震云的晚清谴责小说

《我不是潘金莲》剧照|来自网络
《我不是潘金莲》剧照|来自网络

11月某日夜,于北太平庄影戏院观冯氏新作《我不是潘金莲》,乍闻其公鸭嗓旁白,犹如宋元茶馆酒肆说书人。故事有头有尾,一波三折,不失分寸节奏,对官场腐化、体制僵化讽刺,入木三分,刘震云笔力可入晚清谴责小说之列。

初欲以“十年目睹官场之怪状现形记”为名,管窥村妇李雪莲为针串联起的男官众生相。然多次回想其方圆构图,也别有韵味,故有此文。一人一口,既能异口同声,也可众口铄金,各位看官若觉得有三分道理,不妨点赞、分享,笔者定感激不尽。

一、刘震云的晚清谴责小说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盖鲁迅总结概括,即《官场现形记》(李宝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老残游记》(刘鹗)、《孽海花》(曾朴)。刘震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写实”潮流时,效法此类,写过《单位》《一地鸡毛》《新闻》《官场》《官人》之“官场系列小说”。评论家称之为“现代版官场现形记”,今见《我不是潘金莲》,觉此言不虚。异曲同工,遥相呼应。

李伯元书香门第之家,幼年丧父,栖身堂伯父李翼青处,二十六岁考中头名秀才,江阴乡试又名列金榜,然典试官借口李翼青有“叛逆皇法之前科”而株连子侄,名落孙山。从此只身上海,另谋出路。1896年6月,创办《游戏报》,1897年9月5日,美国人萨洛松雇人写《观美国影戏记》便刊于此报,乃有所记载的第一篇影评。

闲话少叙,李伯元其后创办《世界繁华报》,连载了《官场现形记》这部小说。要说《我不是潘金莲》与之有几分相像,并非空穴来风,且看胡适序言:

“就大体上说,我们不能不承认这部《官场现形记》里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当日官场的实在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华中堂之为荣禄,黑大叔之为李莲英,如周中堂影射翁同等。至于冒得官、区奉人(趋奉人)、贾筱芝(假孝子)、时筱仁(实小人)、刁迈彭(刁卖朋)、施步彤(实不通)等,其行径一旦形诸笔墨,皆使时人感到似曾相识,默契会心,倍增兴味。它以纪实性而风靡于世。嗣后,模仿之作纷出,一时蔚为大观”。

李伯元和胡适大抵没有想到,“嗣后百年”,有“模仿之作”《我不是潘金莲》。王公道(枉公道)、荀正一(正义)、马文彬(文质彬彬)、郑众(郑重)、贾聪明(假聪明)、史惟悯(为民)、储敬琏(清廉),还有未出场的法院专委董宪法(懂宪法)、副市长刁成信(掉诚信),至于永安市下光明县里的拐弯镇也是“别有用心”。

刘震云小说《官场》有个副专员陈二代(二代),“个子低矮,鼻孔冲天的家伙”,“目中无人,很是霸道”,车牌号码尾数“250”于是大家背后便叫他“二百五”。此乃其早期小说,怨气很重,不够含蓄,及至四年前出版的《我不是潘金莲》就有所收敛,收敛背后是绝望与无奈。李雪莲一次从地方到中央的信访,像是串糖葫芦,串起了《单位》、《一地鸡毛》里的处长、科长,《官场》里的县长、专员,《新闻》里的市长、书记,还有《官人》里的省长、首长。

《官场现形记》从此一人写到彼一人,从些一事扯到彼一事,其记事遂与一个俱起,亦即与其人俱讫,若断若续,借助时空转移,多点成线,线交成面,从地方到北京,再由北京及地方,由表及里,从公开到隐秘,合法到非法,勾勒出立体、流动的官场现形图。

《我不是潘金莲》如是,王公道说李雪莲是“小白菜、窦娥、白素贞”,秦玉河称其为“潘金莲”,悲剧命运、荒诞人生之延续何止百年,又何分真实虚构。

二、冯小刚的江南园林视听

片尾史惟悯进京做生意,于北京站对面餐馆巧遇李雪莲,听闻当初假离婚不为“二房”为“二胎”之原委,好生感慨:“太曲折了,真没想到”,而后陷入沉思,影片闭幕。笔者也有沉思,或不是上述谴责小说的激烈言辞,而是清代钱泳说园林之话“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

《我不是潘金莲》画幅由方及圆,由圆到方,再至长方,方圆是真,长方真假莫辨。此“方”非A、B站“好方”之“慌”,而是“方圆”。盘古开天地,天圆地方,方是做人之本,圆乃处世之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中国传统美学讲求“天人合一”,围棋别名“方圆”,便是证明:“局方而静,棋圆而动,以法天地”。片中地方“动”,北京“静”便是道理,首长说“宁可保守,不能激进”,恰是“稳定压倒一切”的最佳注解。除却围棋,江南园林亦如是。

魏晋南北朝,朝局不稳,社会动荡,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追寻桃花源,遂有私家园林兴建。及至明清,到达鼎盛,臻于完美,尤以江南为甚。园林与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园艺结合,更有传统哲学流淌其中。含蓄隐晦便是其一,引而不发,显而不露,用欲显而隐或欲露而藏之手法将精彩景观或藏于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我不是潘金莲》中李雪莲与赵大头之床戏正得其旨,诸多人物出场也有此设计。

有称江南园林为“山水长卷”者,以沧浪亭为例,入口有小溪过门,东连水池,木桥横架水溪之上。《我不是潘金莲》开场如是,李雪莲斗笠下、细雨中、竹排上,翩然又狼狈,像是画中人。走在沧浪亭,人游廊内,扇扇花窗,步移景换,动静结合,处处有情,面面生意,既是法,又是理。横移镜头便如游园,冯氏讲述像是导游。

说是视听,上述远不够。江南园林多楹联,大凡亭、堂、楼、阁、轩,都不失时机地悬挂上一副楹联,往往是画龙点睛,恰如其分。沧浪亭便有“渐入佳境”“峰回路转”等。电影中格外巧妙,王公道初审时,法庭挂有“光明县XX法庭”之牌匾,马文彬视察文化遗产时,完整的楹联,上下联加横批都在其中。公安局曲解上意抓李雪莲时,桥上出现“喝茶”二字,可谓“匠心独运”。

行文至此,想起沧浪亭之园名,乃取自《楚辞·渔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闫真教授小说《沧浪之水》也取此意。

最后,至于范爷之戏中表演及冯氏戏外唱戏,清也?浊乎?各位看官心中自有判断,此处不多言。就此搁笔,恭祝各位观影愉快,幸福安康。

石文学

任职于北京电影学院。喜文艺,不拒商业;爱经典,也拥二次元;参与电影节展,也写写剧本;有故事,也有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