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之卫》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专访:被法斯宾德改变一生的人

%title插图%num
《木星之卫》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

说实话,我对匈牙利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并不了解。除了知道他算是戛纳系的“亲儿子”之外,基本一无所知。今年欧盟影展邀请到他又一次入围戛纳主竞赛的最新作品《木星之卫》作为展映电影,也借此机会,能够和这位戛纳大导面对面地交流。

凯内尔·穆德卢佐是个地道的匈牙利人,其实按照匈牙利的语言习惯,准确地说他应该叫做:穆德卢佐·凯内尔。穆德卢佐是他的姓,凯内尔是他的名字。因为匈牙利的人名顺序,跟我们华语是一样的,姓在前名在后,而不是大家所习惯的外国人的顺序。

不过,本文为了照顾大家的阅读习惯,依旧按照名在前姓在后的习惯来称呼他为凯内尔·穆德卢佐。

1.

%title插图%num
《木星之卫》剧照

凯内尔·穆德卢佐1975年出生于匈牙利,最早于布达佩斯戏剧与电影学院主修演员,1998年毕业后又于2003年再度取得电影与电视导演学位,随后创立“质子电影公司”(Proton Cinema Ltd)

2002年,27岁的他拍出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我那美好残酷的青春》(Szép napok),一举获得了当年第55届洛迦诺电影节金豹奖的提名和最佳处女座。

随后,凯内尔正式成为了戛纳的“亲儿子”。2005年的《性女贞德》入围了一种关注单元,2008的《三角洲》、2010年的《弗兰肯斯坦计划》都入围了主竞赛单元,2014年的《白色上帝》拿到了一种关注大奖,以及今年的《木星之卫》又一次入围了主竞赛单元。

可以看出,凯内尔导演创作速度和质量都极其稳定,基本上每2-4年便有一部新片,每部新片都能够在戛纳上一展风头。导演说:“能够参加戛纳当然非常荣幸,不过参加电影节倒也并不是希望获奖,只是希望和更多的观众交流。比如现在的欧盟影展,现在我们在聊天一样,都是为了更多的交流。”

凯内尔·穆德卢佐自己本身也是影迷。他尤为喜欢德国电影大师法斯宾德,说法斯宾德的《恐惧吞噬灵魂》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他还喜欢美国导演塞缪尔·富勒,他的作品《白色上帝》(White God)就是向塞缪尔·富勒《白狗》(White Dog)致敬;他还喜欢中国导演贾樟柯,因为在欧洲经常能看到他的电影,至于其他中国导演则了解的不多。

一直以来都在拍摄独立电影的他,接下来会跟米高梅合作一部商业大片,叫做《越陷越深》(Deeper)。电影将由布莱德利·库珀和神奇女侠盖尔·加朵主演。导演非常坦诚地说:“这就是一部美国人投资,美国人主演,在美国拍摄的商业片。”导演又补充到,还是希望能够保持自己的风格,不要和过去的差别太多。“不过这也不是我所能控制的。”

2.

%title插图%num
《木星之卫》剧照

导演此次为欧盟影展带来的作品《木星之卫》,其实讲述的是关于欧洲难民的故事。

在电影的开头字幕中写到:

木星周围有67颗已知卫星,最大的四颗于1610年被天文学家伽利略发现。在其中的一颗卫星上的冰层之下,发现了大洋曾经存在的痕迹,这标志着诞生新生命的可能。这颗卫星被命名为“欧罗巴”(Europe,即欧洲)。

电影中,一名难民在偷渡逃往匈牙利的时候,被警察开枪射中,却意外地获得了能够“悬空”的超能力,就宛如高高在上的“天使”一般。为什么会特意设计主人公的超能力是“悬空”而不是绿巨人的力大无穷,美国队长的超级体格之类的,这其实有着欧洲文化下深厚的含义。

导演说:“在欧洲任何一个教堂,随处可见的必然是天使的画像,这是希望的象征。而在我的电影中,我其实传达的信息就是,如果欧盟能够妥善地处理好难民问题,这无疑能够加强欧盟。所以说,难民危机其实是可以为欧洲带来积极的结果的。而这个希望,我就是通过天使一般的角色来展示给观众。”

但其实在欧洲目前的官方和媒体中,他们并不称呼这群人为“难民”,而是“移民”。这其实就已经是一个问题了,这群人根本就是处于困难生活中的难民,而官方却冠冕堂皇地称之为“移民”。

这在导演看来就是最大的问题。“根据我们的宪法,我们必须要保证每一个人的人权和尊严。这些难民也应该被保护,被负责。”

同样话放在国内,依旧有被提起的必要。今天我们所关心的“难民”不仅仅只是欧洲的问题,甚至就在我们的首都北京也有着同样一群不是难民,但性质上很相似的人群。所以就北京近日所发生的问题,我们谨慎地询问了导演的意见。

不过导演凯内尔表示,目前对此事并不了解。这倒也无可厚非,毕竟国际媒体对此事尚未详细报道,国内媒体更是屡遭报道屏障,而这只是导演第一次来到中国。他说:“原来我脑海中一直对中国有着刻板的印象,但来了之后才发现根本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的。每次我走在街道上,我都能看到很多奇怪的东西。我现在还在尽力理解中国,感受中国。”

不过就算如此,导演还补充说到:“对于你所描述的状况,我能够想象。”

3.

%title插图%num
《木星之卫》剧照

不同的是,西方文化至少已经能够正视所谓的“难民问题”,并在努力尝试解决这一危机 。

就比如近几年以来,有许多著名导演都在拍摄难民题材的电影,也获得了不少认可和奖项,其中包括阿基·考里斯马基温暖的《希望的另一面》,2016年柏林金熊奖的《海上焰火》等等。欧洲艺术家、尤其是左翼艺术家对于难民问题的焦虑心情,由此可见一斑。

在导演凯内尔看来,这些电影的拍摄无疑对推动欧洲接纳难民都是有意义的。每一部电影都在以自己的角度,来展示世界的现状,让观众能够看到并理解这一切。

但与大多数难民题材电影的导演所不同的是,凯内尔·穆德卢佐选择了一个科幻或者说是奇幻的外壳来包装这个故事。对此,导演解释道:“科幻,或者说奇幻题材,早在古希腊文学中就存在了。这是一种更接近于童话的表达方式,也正是我传递出希望的方式。”

而这份希望不仅仅通过电影中的难民主角来传达,更是通过那名转变了的医生来传达。电影中的医生本来是难民营中的工作人员,企图通过男主角“悬空”的能力来赚钱,最终却从本质上转变了自己的态度,而这正是导演所希望的欧洲人民态度的转变,以这名医生来象征整个欧洲的转变。

“在我们刚开始拍摄这部电影《木星之卫》的时候,难民危机还没有到达欧洲。但是当这个问题真的非常严峻之后,我们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方向,我们开始考虑要离开媒体的表达方式,远离政治的诉求,仅仅从文化和电影的角度,来展示矛盾和冲突,来刺激观众。”

可是在我们国内,这一切依旧处于不可说的状态。就连媒体层次的表达都不能保全,更不用说艺术层面的输出了。

所以当我们问道凯内尔是否有计划把自己的视野对准中国社会问题的时候,他回答我们说:“虽然我在电影艺术上和亚洲电影的距离还是比较近的,但是如果你想反映或者批评中国的社会问题,那你必须在这个国家生活过,否者你无法获得最直接的感受,也不可能拍摄出优秀的作品。”

诚如导演所言,这一切必将由我们自己来记录。

余小岛

电影及句号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