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335 一只摇椅的记忆竟也如此感人

%title插图%num
摇椅 Crac!1980,弗雷德里克·拜克

和电影生活在一起第335天


2017年11月2日星期四
片名:摇椅 Crac!1980,弗雷德里克·拜克
南京,家

文末有本片视频链接(15分钟长)

昨天写了那篇关于诺尔施泰因作品《故事中的故事》的文章,我的朋友看完说那是“一只狼的追忆似水年华。”日本导演高畑勋热爱这部片子,特别写了一本讲解的书籍《故事中的故事─映像诗的世界》。

今天所介绍的魁北克导演弗雷德里克·拜克也同样是高畑勋敬佩的大师。拜克的作品对吉卜力启发很大,自然生活的主题和宫崎骏、高畑勋的作品有相通之处。据说“2013年在《辉夜姬物语》完成后,高畑亲自带著作品拜访当时病重的拜克,拜克也将作品《摇椅》的最后一帧画赠与高畑,同年年底病逝”。

我看完《摇椅》之后,回想《辉夜姬物语》的风格,觉得高畑骨子里确实受拜克影响很大。后来我查到一篇宫崎骏所写的文章,谈拜克的动画作品。其中有一段是这样:

我最早接触弗雷德里克·拜克作品是《CRAC!》(摇椅)。四、五年前,我和高畑勲先生因公留在美国时,在某个动画联映中看见那段短片,那部短片让我们相当震撼,我还记得在走回饭店的路上,我一边有气无力的走着,一边对高畑先生说:“我们真的不行耶!

%title插图%num
辉夜姬物语 かぐや姫の物語 (2013)

宫崎骏说:“拜克本身的深度和他的创作动机、思想等,融合的恰到好处。”

《摇椅》只有15分钟,获过1981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它本身像美好的童书,也是一首优美的诗。短片的内容是一把摇椅的诞生说起(树林中倒下,制成农夫的摇椅),然后摇曳数十载,伴随着主人的新婚、孩子的成长、自己在岁月中老化。这把摇椅被翻新、修缮、最后遗弃在荒野。

拜克出生于德法边境,在巴黎学过艺术,二战之后移居蒙特利尔。宫崎骏写说,“拜克在加拿大才发现了大自然的可贵,也许是人们制作枫糖浆的光景触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才创作了《摇椅》。《摇椅》通过一个人格化家居物品的故事,实际上表现的是对自然界、手艺人、田园生活的怀念。

%title插图%num
摇椅 Crac!1980,弗雷德里克·拜克

《摇椅》中最让人觉得神奇的是,孩子满坐上摇椅之后,摇椅就成了“想象之物”,变成轮船、火车、飞马、小汽车等等。这种神奇来自生活、来自孩子们天生的创造力。但这种神奇也来自动画这一艺术形式——尤其是手工动画,创造出一种语境和氛围,允许想象力在期间无拘无束地生长。

保罗·威尔斯介绍,拜克的绘画突出了自然的线条和表现主义风格的阴影。除了受到德加莫奈等印象派画家的影响,他的风格也参考了魁北克本地的画家Horatio WalkerCornelius Krieghoff 的影响,去描绘更生动地描绘魁北克的风土人情。农夫婚礼上欢快的舞蹈,显示了拜克真正了解并融入当地人“激情澎湃的生活”。

%title插图%num
摇椅 Crac!1980,弗雷德里克·拜克

拜克之所以成为一流的动画大师,从《摇椅》就可见一斑。他虽然痛惜环境遭到开发的破坏,但并没有一味的强化现代生活与田园生活之间的冲突,也并非简单地描述当地民俗景观,更没有流于廉价的伤感主义(摇椅的人格化本身是很容易幼稚化的)。看过这部动画作品的人一定认同,比起热爱自然环境、留恋旧的事物来,拜克更关怀普通人的生活本身。

《摇椅》被遗弃之后的处理,证明了这一点。摇椅最后从荒野之中被捡了出来,放在一家现代艺术博物馆中。如果它被当成见证历史的文物、或者讽刺意味的现代艺术品来呈现,那么一切都完了。但是,拜克只是让博物馆保安把摇椅修好了,在他值班时能坐一坐,多么简单却感人。

%title插图%num
摇椅 Crac!1980,弗雷德里克·拜克

这一笔,是一个创作者用普通人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也是满怀爱念和深情地去看待世界才会产生的。当孩子们来参观博物馆时,比起墙上的抽象主义的绘画,他们显然更喜欢在保安的摇椅上坐着玩耍一会儿。

拜克在最后似乎稍稍嘲讽了“现代艺术家自视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但很快这把旧摇椅唤起了旧时光的欢快来。当夜幕降临,博物馆里空无一人时,摇椅和墙上的艺术品融汇在一起,音乐声起,它们跳起舞来。让我们回想起美好的、澎湃的过往,农夫新婚时的幸福时刻。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刻呢,就是记忆、情感、艺术、生活共同起舞的时刻。



卫西谛

电影文化工作者,专栏作家,影评人。先后在《看电影》、《纽约时报中文网》、《生活月刊》等数十家刊物撰写专栏。历任多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中国独立影像展、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影展奖项的选片与评委。第49届金马奖评审。出版有十部电影书籍。2015年,独立出版个人摄影集《Way Away:66号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