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孩》:生活就是这样的

%title插图%num
《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孩》剧照

“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孩”,这个电影名字如果是美国电影,那么也许真的讲一个女孩如何如何快乐;不幸的是这是一部罗马尼亚电影,那么看之前我都会猜这是一句反话。结果,这真的是一句反话。

之前看了一部以高中女孩为主角的美国电影,《绯闻计划》(Easy A),写一个女生因为一个谎言,而陷入了一场“破处”的校园绯闻之中。女主角Emma Stone不怎么漂亮,但颇有独当一面的架势。剧情平平,但配角戏很充分,显得整部电影很欢乐。当然最让人欢乐的是女孩的一对父母,对女儿的生活完全放任且信任,处处是乐观、自由的态度,羡慕死那些看电影的小朋友们了。之后看这部《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孩》,仍是高中女孩为主角的电影,写一个女生因为喝果汁中奖得了辆车,领奖只是需要拍一条广告。看起来比上一个女孩还要快乐。但是罗马尼亚电影人总比好莱坞人现实得多,他们选择站在生活的真实这一边,而不去虚饰。

“真实”在电影里有时候也可以用“闷”来形容。但是观影的经验告诉我们,“闷”着的电影,拍得恰到好处,那么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击中我们敏感的心。这个片子拿捏极准,恰到好处,影片的结构、气氛、节奏、对白、表演、摄影都令人赞叹。影片的时间跨度是半天,剧情的全部就是反复拍那条获奖广告。台词有一句“我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孩”,但快乐背后却有很多难处,普通家庭的普通难处。几个小时却写出一个家庭几十年的难处。而且这种东欧人的难处和我们东方人的难处竟然毫无差异。这个电影如果换成中国背景连台词都不用改。

“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孩”,影片是从这个胖女孩的痛经开始讲起。一辆破车、一家三口,开往布加勒斯特去领那个上帝赐予的大奖。这位生于1977年的导演Radu Jude是第一次拍摄长片,需要特别赞赏的是,他拍现实的视角不高不低、不偏不倚,没有把故事讲成寓言、也没有把生活拍成苦难。影片里的两条线,一条是资本家监督广告导演拍那条广告(那种现场淋漓精致的鲜活味道也许正是这位导演的工作经验);另一条是女孩的父母在拍摄间隙和女孩商量要把车卖掉(对白密集而出色)。这让人产生一种幻觉,那个女孩就好像那个年纪的我们,听着父母反复说:我多么辛苦把你养大、这一切都是为你好、这孩子怎么不为爹妈着想……等等等等。

是的,影片的所有冲突都被藏在对白里面。渐渐得这个家庭的全貌和前史都浮现出来:母亲对孩子说都是为了你、我才没有离开你父亲;父亲盘算着怎么把奶奶的房子变成可以出租的公寓。而女孩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我只想开一开我自己赢来的车。可是你知道,成年人总是把简单变得很复杂,他们能寻找一百种说法、一千种想法来破坏这种单纯的愿望,然后把你定性为:不懂事的孩子。最后又告诉你:生活就是这样的,我有什么办法。孩子终于在此时成熟,他们和社会第一步打交道,竟然就是和父母之间的讨价还价,这多少有些残酷。

终于,一个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孩,又变回了一个世界上最普通的女孩,充满着对家和对世界的失望。也许我们可以选择的就只是能看什么样的电影——是一部取悦人心的看完即忘的纯粹喜剧、还是一部闷闷不乐的直面人生的写实电影。但是到最后,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生活就是这样的。对于生活,我们别无选择。

卫西谛

电影文化工作者,专栏作家,影评人。先后在《看电影》、《纽约时报中文网》、《生活月刊》等数十家刊物撰写专栏。历任多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中国独立影像展、上海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影展奖项的选片与评委。第49届金马奖评审。出版有十部电影书籍。2015年,独立出版个人摄影集《Way Away:66号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