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以影为生——罗西里尼与褒曼的意大利三部曲

作者:Richard Brody
来源:标准收藏
译者:keyloque 校对:Novan

1

1948年,英格丽•褒曼致信罗伯托•罗西里尼推荐自己这个“英语讲得还算流利的瑞典籍女演员”时,她早已是世界上最受推崇、最为成功而且片酬最高的女演员了,她那时已在好莱坞拍摄了包括《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 , 1942)、《美人计》(Notorious , 1946)在内的一系列佳片,三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女演员提名(其中1944年的《煤气灯下》Gaslight获奖)。罗西里尼那时也风头正盛,凭借反映战后生活的长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Rome Open City,1945)和《游击队》(Paisan,1946) 享誉全球,在这两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扛鼎之作的鼓舞下,褒曼主动联系了他。但他和褒曼接下来合作的影片,却和此前激起她热情的影片大相径庭。在他们合作那五年里所拍摄的五部影片中,他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拍片方式和电影本身。此间,他把自己和他的新明星——也是他后来的妻子——变成了电影界的异数。褒曼最终被宽容的公众及影评家们再度接纳。罗西里尼却几乎失去了他曾获得的一切认同——除了一群受他启发的狂热的法国青年电影爱好者们。人们毫不客气地指责他不该把褒曼拖下水,其后,他也一直被当作局外人。也许,从来没有哪个导演像他那样因为背离自己的成名之路而面临这样的公众敌意。

他对自己手法的背离与其说是日益概念化,倒不如说主旨或调性的削弱。罗西里尼战后所谓的“新现实主义”影片,都充斥着一种显而易见的戏剧性;即使是最自然主义的作品,也都会透过演员的表情流露出直白的情感。安娜•玛妮雅妮(Anna Magnani)和罗西里尼一同因《罗马不设防城市》走红,她也许总是看上去很质朴,但绝不扭捏或者如面如白板,她的搭档阿尔多•法布里奇(Aldo Fabrizi)亦然。罗西里尼可能有过和无名演员或者失业的演员甚至非职业演员合作的经验,他成功地让这些人表演了。他是一位情节剧创作能手,善于将政治策略、道德危机和精神困境融入情其中,并激起观众内心强烈的情感。但他为褒曼拍电影时,在对情节剧常规模式的运用上,却显出自我意识而具有自反性。他将褒曼的加入当作能够体现电影性的同效“药引”,添进自己的作品中,他对于情节剧(商业片、好莱坞电影)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两人合作的影片——三部与意大利紧密关联的故事片《火山边缘之恋》、《不安》(Fear,1954)和舞台剧形式的《贞德在危急中》(Joan of Arc at the Stake,1954),其中的亮点都是褒曼的出现。

2

他们合作拍摄的首部作品《火山边缘之恋》(Stromboli,1950)中,褒曼饰演的卡琳(Karin)作为一个有艺术气质的小资女人,置身于与世隔绝的荒岛,那里文化落后而又人烟稀少,她要和偏狭的习俗对抗,面临火山威胁还要和恶劣的生存条件作斗争,她就是褒曼处境的翻版,这位明星与这座荒凉又贫瘠的小岛格格不入。罗西里尼用电影捕捉了人物的孤傲魅力和率真天性之间的碰撞——甚至把女主角怀孕(他的孩子)的细节都写到了故事里,把它当作了一种救赎。

褒曼和罗西里尼的婚外恋情以及未婚先孕,让她在美国成为舆论谴责的众矢之的,甚至令她招致参议院的谴责。罗西里尼接着拍摄了影片——《1951年的欧洲》(Europe ’51,1952年),该片部分灵感来源于痴狂圣徒圣弗朗西斯(Francis of Assisi,即圣•方济各)的传说(拍《火》前他已经拍摄过圣•方济各的故事),但本片也是关于一位崇高的女性做出自我牺牲,却遭到世人遗弃的故事。

《1951年的欧洲》以战后罗马为背景,自有其光鲜亮丽——豪车映出的奢华,现代建筑的绚丽,银器反射的微光和打在褒曼发髻上的精致灯光——透着十足的好莱坞气。影片外在的奢华以及它高昂的制作费用,是影片故事的重要内容。褒曼穿着华丽的黑色外套,踟躇于漂满垃圾的河岸,再回到几近破碎的家中,这为人物的举动增添了一丝诗意的象征意味。一个女人,抛弃舒适的生活而和穷苦人住一起,在废墟之中游荡,她肯定是疯了——对于许多痴迷崇拜名人的评论家来说,褒曼何尝不是如此。

罗西里尼在《意大利的旅行》中(Journey to Italy ,1954)将美学作为核心问题,深化了影片的主旨。影片讲述了两位好莱坞明星的故事;罗西里尼把他们打扮得光彩照人,褒曼和乔治•桑德斯(George Sanders)都穿着考究的服饰,与极其暗淡的意大利街景形成反差。影片开头,穿着豹皮外套的褒曼和身着考究的粗花呢夹克的桑德斯开着宾利穿过毫无特点可言的意大利街道,空气中飞虫乱舞,牲畜夹道。他们下榻的豪华旅馆里明星云集,这里是好莱坞的缩影亦是堕落之所。只有近身接触艺术珍宝和考古学意义上的奇迹,参与当地的宗教盛典,才能唤醒这位衣着华贵的女人的良知,并使她的灵魂受到洗礼。影片将为追求艺术而离开制片厂这种举动加以戏剧化表现。罗西里尼为褒曼这位女演员——如片中所暗示的那样——为她本人所做的一切,已成为他的电影的主题;罗西里尼领她来到三个特殊的外景地——干燥的斯特龙博利火山岛,罗马的贫民窟和和庞贝古城遗址,似乎要剥去她的骄傲,强令她听命,并在道德准则的基础上重建她的艺术感受力。

法国《电影手册》的青年评论家们(他们之后掀起了一场电影新浪潮)在这些影片中发现了一种固定模式。1955年,雅克•里维特(Jacques Rivette)对它作出了高度评价:这些影片是“更加独特的迷影电影,家庭电影。”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追忆道:“我看完《意大利的旅行》之后便意识到,我不拍电影便罢,要拍就拍这样的影片。”这些未来的电影创作者对电影(尤其是流行的古典电影)中私密性的加入,有一种着迷的自我意识。他们之所以对希区柯克和马克斯•奥菲尔斯 (Max Ophuls)抱有热情,迷恋精致而又显露大手笔的影片,这和他们钟爱纪录片的心理相契合,他们渴望怀着告白般的真诚,将自己独特的私人体验拍成电影。罗西里尼用数学公理般清晰的手法向他们昭示:他们对于电影的这两个方面的热忱可以合而为一——可以把极端私密的(个人)体验同拍摄时对银幕上演员之间关系的探索结合起来。

富有理性人道主义精神的罗西里尼或许一直都不是最受崇拜的电影巨匠,但在他和褒曼合拍的作品中,他转向了一种(电影)自我指涉——对好莱坞的个人化折射,将纪录片和电影技法用一种将观众的注意力同时引向两者的方式结合起来,令影片本身成为重要主题,同时打破虚构与新闻报道、表演与生活之间的界限。现代电影从他那里起步。

*2015北影节“绝世丽影:英格丽·褒曼作品回顾”,格瓦拉购票链接:
《火山边缘之恋》:http://www.gewara.com/movie/184178713
《不安》:http://www.gewara.com/movie/239096760
《意大利的旅行》:http://www.gewara.com/movie/184155193

(编辑:Yuruky)

Cinephilia

迷影网(Cinephilia.net)创立于2010年,聚焦于创作和搜集最好的华语电影文字内容,翻译传播海外电影学术界和评论界的声音,用更为生活化的方式解读电影,结合所有愿意分享个体电影体验的影迷们,共同创造出中文世界里独具特色、质量兼备的电影网站。